“妈妈,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听到11岁儿子这句话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只能紧紧抱住他:“别怕,妈妈在,妈妈永远都在。”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刷到前夫再婚的现场视频——盛大婚礼、喜庆场面,他穿着西装,笑容满面。而这一切,他和他的家人从未向我们提过一个字。儿子恰好在旁边,眼神从好奇到愕然,最后小声说:“爸爸,好像跟我没关系了。” 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当年我还没毕业就意外怀孕,懵懂之中选择了结婚。2014年8月,孩子出生,他却被保送名校研究生。婚姻的现实重量骤然压来:我一边工作养家,一边照顾孩子,他却仍沉浸在学术天地中,婆家不出力不出钱,所有压力全落在我和我父母身上。 2017年,他获得公派留学读博的机会,却彻底成为我们关系的转折点。2020年,他回国坚决提出离婚,而我,经历了数年“丧偶式育儿”,也累了。 法院判他每月付900元抚养费,一年一万出头,甚至不够孩子一学期的兴趣班费用。 刚离婚时,他偶尔还会接孩子小住,后来,电话越来越少,联系渐渐断断续续。 2023年底,他发来最后一条微信:“我要开始新生活了,别再打扰。”随后删除了我的联系方式。 最让我心寒的是今年春节,孩子盼着他来接,直到正月初七他才现身,没陪孩子玩,只是机械性地把孩子带去爷爷奶奶家。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他新婚妻子竟打电话对我说:“请你们退出我们的生活,去找个男人重组家庭吧。” 那一瞬间我才明白:有些人一旦转身,就真的不会再回头。 为什么有些父亲,离婚后就不爱孩子了?我曾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不是因为他再婚,也不是因为他不方便,更不是孩子不可爱。 根本原因在于:他本来就没有建立起“父亲”的角色认同。 从孩子出生到六岁,他没有喂过一次奶、陪过一夜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他没有付出过,自然难以共情。对他而言,孩子或许更像是“前任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情感联结。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父爱滞后效应”:男性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在陪伴和付出中逐渐累积的。没有参与,便难有深情。 而我,终于学会了清醒,我不再期待他回头、不再帮他找借口、不再替他在孩子面前圆谎。 我选择直接告诉儿子:“爸爸只是选择了另一种人生,这不是你的错。” 如今的我,努力工作、认真陪娃、重新修炼自己。孩子阳光懂事,成绩优秀,他会对我说:“妈妈,你别难过,我以后陪你一辈子。” 最后说几句真心话: 离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迟迟不肯走出被害者情绪。 有的父爱,缺席比存在更好。 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父亲在不在身边,而是母亲是否足够强大、清醒和温暖。 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些:别用他的错误惩罚自己; 别让孩子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从期待被爱,转向主动去爱。 记住: 你不只是妈妈,你还是孩子整片天空的支撑者。 而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段本可温暖余生的人间亲情。 单亲育儿这条路固然辛苦,但别忘了:你正在给孩子演示——如何勇敢地面对现实、如何有尊严地选择生活。 这,或许才是最好的爱的教育。
“妈妈,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听到11岁儿子这句话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
用心的茂溪
2025-09-19 14:46:02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