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凝视]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北京刑部大牢内,和珅接到了皇帝的死刑令,这位曾经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宠臣,在短短二十天内从云端跌落谷底。 和珅的死并非偶然,早在乾隆驾崩前,嘉庆就已暗中准备对这位“二皇帝”动手,乾隆一断气,嘉庆立刻下令逮捕和珅,随后开始查抄其家产。 查抄结果震惊朝野,仅从和府抄出的金银珠宝、房产田地就价值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十五年的收入总和。 更令人瞠目的是和珅的奢侈生活,他在京城拥有三处豪宅,其中什刹海的府邸占地六十亩,比一些亲王府还要气派,府内珍宝无数:九龙杯、金佛塔、翡翠朝珠应有尽有,连夜壶都是纯金打造。 和珅究竟如何在短短二十年间积累如此惊人财富? 答案要从他的发家史说起,和珅本是满洲正红旗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十八岁时娶了内务府总管英廉的孙女,借此机会进宫当了侍卫。 乾隆四十年的一次偶遇改变了和珅的命运,当时乾隆在御花园散步,随口问起当年科举考题,身边大臣都答不上来,只有和珅不仅背出题目,还能复述考生答卷的精彩片段,乾隆大为赞赏,从此对这个年轻侍卫刮目相看。 和珅深谙乾隆心思,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说出皇帝想听的话。他练就一手好字,模仿乾隆的笔迹几可乱真,经常代笔批阅奏章,更绝的是,他还学会了乾隆作诗的套路,经常为皇帝“代笔”诗作。 凭借这些手段,和珅在十年内从小侍卫升至军机大臣,掌控朝政大权,权力在手,敛财机会自然滚滚而来。 和珅敛财的手段可谓花样百出,他利用管理盐政的职权,强迫盐商“孝敬”银两;担任河道总督时,虚报治河费用,将差额据为己有,甚至公开标价贩卖官职,一个知府的职位要价十万两白银。 最让和珅发财的是乾隆的六次南巡,每次南巡都要花费数百万两银子,和珅作为总管,既要筹措巨款,又能从中渔利,仅第六次南巡,他就中饱私囊八百万两。 乾隆晚年,和珅的权势达到顶峰,他身兼十几个重要职务,朝中大臣见他都要下跪行礼。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叫和珅的大臣在紫禁城的权力“似乎仅次于皇帝本人”。 那么嘉庆为何要急于除掉和珅?表面原因是和珅贪污腐败,但深层原因更加复杂。 乾隆退位当太上皇后,仍实际掌控朝政,和珅作为他最信任的臣子,经常代传圣旨,甚至被称为“二皇帝”,嘉庆虽已即位,却形同傀儡,心中早已对和珅恨之入骨。 清除和珅是嘉庆重塑皇权、整顿吏治的必要手段,乾隆晚期财政困顿,官场腐败成风,拿和珅开刀既能充实国库,又能震慑群臣,可谓一举两得。 和珅死前在狱中写下一首诗:“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恩。”这首诗道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往昔荣华的眷恋,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和珅临死前曾向嘉庆解释自己贪污的原因:“这些银子并非全为臣享用,大半都用来填补先帝南巡和修建园林的开销。若无这些钱,国库早已空虚。” 这番话让嘉庆陷入沉默,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和珅的贪污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乾隆的默许,乾隆晚年追求奢华享受,需要大量资金维持排场,却又不愿动用国库影响“明君”形象,和珅恰好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工具。 和珅死后,他的巨额财产被收归国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由此传开,这笔意外之财确实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危机,但也暴露了制度的根本缺陷。 和珅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贪婪,更是专制体制下权力失控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人的荣辱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好恶,当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腐败就会像瘟疫般蔓延。 从寒门子弟到权倾朝野,再到身死族灭,和珅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他的故事至今仍引发人们对权力、欲望与人性的深度思考。 你认为和珅究竟是贪得无厌的巨贪,还是被制度裹挟的悲剧人物?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面对同样的诱惑和机会,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澎湃新闻——为什么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贪,却一直纵容他?
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
力量华哥
2025-09-19 11:0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