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了《731》, 发现和网上传的一点也不一样, 恐怖镜头不多,看着不像一部电影,而像一部纪录片。 进场前买的爆米花,桶底的糖霜都潮了,我愣是没碰一颗。影院里没有往常的嬉笑,连脚步声都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前排大爷的拐杖头在台阶上磕了一下,整个厅里的人都下意识顿了顿。 没有激烈的爆炸场面,也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银幕上最先出现的是泛黄的档案袋。镜头慢慢推近,封条上“绝密”两个字的墨迹都发脆了,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小心翼翼抽出里面的纸页——是用日文写的实验记录,字迹歪扭,却把“活体解剖”“冻伤实验”这些词,钉得人眼睛发疼。 旁边的阿姨掏纸巾的动作太急,塑料包装纸“撕拉”响了一声。她慌忙捂住嘴,我瞥见她手机屏亮着,壁纸是孙女的笑脸,和银幕上那些瘦弱的孩子照片,像两把刀子扎在心里。影片里没有配乐,只有幸存者的口述,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他们把针管扎进我弟弟胳膊时,他才六岁,还以为是给糖吃”。 那些生锈的注射器、带着弹孔的白大褂,还有实验台边破损的搪瓷碗,比任何特效都让人窒息。导演没让镜头停留在惨状上,反而对着碗底的几粒米拍了三秒——那是某个受害者最后没吃完的饭,米粒都发黑了,却藏着比死亡更重的活着的渴望。 网上有人说它“不够刺激”,可坐在影院里才懂,这种克制比嘶吼更有力量。当银幕上出现“731部队成员承认实验事实”的录音片段,电流杂音里的那句“我们知道这不对”,比任何虚构的反派台词都让人发冷——不是不知道,是选择了作恶,这才是历史最该被记住的残忍。 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档案馆的玻璃柜里,放着一本被烧得只剩半页的实验册,边角处有个用铅笔描的小太阳,歪歪扭扭的,像是某个被迫参与实验的小护士偷偷画的。在密密麻麻的死亡数据中间,那点微弱的黄色,突然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原来再黑暗的地方,也有人攥着一点光。 离场时没人起身,大家都坐在原位,看着片尾滚动的幸存者名单。那些名字有的带着框,有的后面跟着“生卒年不详”,屏幕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没人说话,却比任何时候都安静得震撼。走到影院门口,外面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才突然发觉,我们现在能晒到的太阳,是他们当年连想都不敢想的明天。 它真的不像电影,没有跌宕的剧情,没有圆满的结局,只把历史的伤疤轻轻揭开,让我们看清里面的血肉。那些没有恐怖镜头的画面,因为贴着“真实”两个字,反而成了刻在心里的烙印——不是为了让我们恨,是为了让我们记得,记得那些没能等到天亮的人,到底为我们挡住了多少黑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奉劝大家一句,千万别去影院看731因为你去了就会发现,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