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长寿之王”龚来发去世,终身未娶活到133岁,可匪夷所思的是,他

盘盘鸭 2025-09-18 16:51:11

1995年,“中国长寿之王”龚来发去世,终身未娶活到133岁,可匪夷所思的是,他却有一个公认的“坏习惯”,一百多年来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1993 年,中国老龄委员会 “百岁寿星排座次” 活动现场,一位身着对襟布衣、头戴青布帽的老人,在众人搀扶下缓缓走上台。他便是时年 131 岁的龚来发,来自贵州务川的仡佬族老人。 接过 “中国长寿之王” 的 “金座椅” 奖杯时,他眼神明亮,声音洪亮地说:“我就是个山野村夫,哪有什么秘诀哟!” 台下掌声雷动,而这位 “长寿之王” 的人生,竟跨越了三个世纪,还藏着一个坚持百年的 “坏习惯”,抽旱烟。   提及这根磨得发亮的铜制烟袋锅,向家后代向明华至今记忆犹新:“龚爷爷的烟袋锅从不离身,每天午后准坐在老槐树下抽烟,烟丝都是自己种的旱烟,晒干了揉碎装在布袋子里。” 这习惯从龚来发青年时养成,即便到了 130 岁,他仍能自己慢悠悠装烟、点火,只是动作比年轻时慢了些。 家人曾劝他戒烟,尤其是 1990 年他因感冒咳嗽,医生特意叮嘱少抽烟,可他总笑着说:“这烟袋陪我走过饥荒、战乱,离了它,夜里都睡不踏实。” 有趣的是,每次抽完烟,他都会用布擦拭烟袋锅,几十年下来,铜锅被磨得能映出人影,成了他最珍爱的物件。   龚来发与这烟袋锅的故事,要从他颠沛的早年说起。他幼年被寄养在向家,十岁养父母双亡后逃进深山。 四年野外生活里,他靠野果、山泉活命,甚至学会了用晒干的树叶卷着草烟抽,“那时抽烟是为了驱寒、防蚊虫,没想到后来成了习惯。” 1876 年被向礼全收留后,他才有了正经的烟袋锅,那是向礼全送他的成年礼,“向老爷说,男子汉要有个像样的物件,这烟袋锅你拿着,以后就是向家人了。” 从此,这烟袋锅便陪着他耕种、砍柴,见证了他为向家付出的一生。   在向家的日子里,龚来发虽终身未娶,却把向家子孙当作自己的孩子。 向明华的祖父曾说:“抗战时粮食紧张,龚爷爷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挖野菜,回来和苞谷面煮着吃,却把省下的粮食留给我们这些孩子。” 他还牵头组织村民筹粮草,每次都挑最重的担子,往返几十里山路,村民们劝他歇一歇,他总说:“将士们在前线拼命,我们多送点粮草,他们就能多打胜仗。” 土地改革时,他主动劝说向家把田产分给农户,“日子要大家一起过才红火,光自家好不算好。” 这些善举,让他在当地威望极高,谁家有矛盾都愿意找他调解,而他调解时,总会掏出烟袋锅抽上一口,慢悠悠地讲道理,双方往往能心平气和地达成共识。   1993 年成为 “中国长寿之王” 后,各地记者涌来探寻秘诀,龚来发说得最多的还是 “心宽、多动、吃粗粮”。 他的日常作息几十年不变:清晨五点起床,到田间锄草、浇水,哪怕 90 岁后干不动重活,也会在菜园里摘菜;中午必吃苞谷饭,配着自家腌的咸菜或野菜; 傍晚坐在山坡上唱仡佬族山歌,歌词多是赞美山林、感谢生活的内容。医学专家曾上门为他体检,发现他心肺功能比同龄老人好很多; “长期体力劳动让他的肌肉、骨骼保持活力,清新的山林空气抵消了部分抽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心态平和,几乎不发脾气,这种情绪状态对长寿至关重要。”   1995 年,133 岁的龚来发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把烟袋锅交给向明华:“这烟袋你留着,看到它,就想起要好好做人、踏实过日子。” 如今,这根烟袋锅被务川县文化馆收藏,旁边摆放着龚来发的照片和 “金座椅” 奖杯复制品,成了当地传承长寿智慧的象征。 每年都有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述龚来发的故事,而向家后代也会偶尔到文化馆看看,“看到烟袋锅,就像看到龚爷爷坐在老槐树下抽烟的样子,他教我们的‘心宽日子长’,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龚来发的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长寿奇迹,而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用坚韧、善良与简单生活,书写出的人生智慧。 他的烟袋锅、苞谷饭、山歌,看似平凡,却藏着顺应自然、平和处世的真谛 —— 这或许比任何 “长寿秘诀”,都更值得后人品味与传承。   主要信源:(云村寨——“长寿之王”龚来发)

0 阅读:59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