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一位名叫李金锁的村民,在清扫佛像时,无意中将佛像上的泥皮碰掉了,

小史论过去 2025-09-18 15:10:07

1996年,山西一位名叫李金锁的村民,在清扫佛像时,无意中将佛像上的泥皮碰掉了,于是他拿起一看,顿时大吃一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金锁是山西介休绵山镇冀家庄村的普通村民,那年他负责帮忙清理正果寺的佛像,因为当地开发组打算修缮寺庙当景点。他在打扫时不小心刮掉佛像泥皮,看到里面有头盖骨,吓得跑回家。回家后他跟妻子说了情况,两人觉得可能是藏尸,就报告给开发组领导。领导带专家来检查,剥开更多泥层,发现里面是完整皮肤和骨骼的肉身佛。这事发生在1996年夏秋之交,正果寺位于绵山山顶,当时寺庙年久失修,尘土厚积。李金锁的发现纯属意外,但开启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 专家鉴定后确认这是包骨金身,也叫肉身佛,属于高僧圆寂后的遗体处理方式。高僧预感寿命将尽,就开始打坐,慢慢减少吃饭,只喝圣水。过段时间只吃野果加圣水,再后来只喝圣水,直到自然停止呼吸。圆寂后身体不腐烂,指甲还可能生长。寺里人把遗体埋在草木灰里吸干水分,封存三年取出。然后一层一层涂泥巴做成泥坯,外刷颜料当佛像供奉。这种方式在中国佛教史上常见,类似木乃伊,但靠自然过程保存。绵山这些肉身佛跨越唐到明朝,时间长达千年,内部皮肤筋骨和袈裟都没损坏,尽管外层泥坯修补过多次。 田志超是其中最早最有名的一尊,他生于571年,死于641年,祖籍陕州冯翊,后移居榆次源涡村。从小对佛教感兴趣,但家里独子,父母反对出家。十七岁时父母给他娶亲,新婚三天他就离家去五台山修行。在五台山游历几年后,到并州开化寺拜慧瓒为师,正式剃度出家。出家后回乡传播佛法,李渊称帝时他带弟子去祝贺,李渊以仙人礼遇。从此田志超名声大噪,人们称他活佛。贞观年间唐太宗邀他到长安讲经,他还没去就圆寂,唐太宗赐法号空王佛。他的肉身佛在云峰寺,是汉人成佛第一人的代表。 发现后专家检查正果寺,找到12尊肉身佛,分在高僧殿和高道殿。开发组又查附近云峰寺,发现3尊,总共15尊。这些肉身佛不是同一时期,最早唐朝,最晚明朝。尽管历经千年,遗体保持原样,科学上归因于草木灰脱水和密封环境。侵华时期日军占领介休,焚烧绵山多座寺庙,但这些肉身佛完整保存下来。国家后来把正果寺和云峰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派专人修复,包括清理灰尘和重涂泥坯。这些文物填补了佛教历史研究的空白,体现山西文化底蕴。 肉身佛的制作过程严格,高僧圆寂后先观察几天,若无腐烂迹象就封缸。封缸用两口缸扣住,埋地下三年或七年。开缸后若遗体完整,就缠纱布涂生漆,再加石灰石膏粉塑金身。绵山这些没用缸,而是直接埋草木灰,但原理类似。专家研究不腐机制,认为高僧生前减食减少细菌,草木灰碱性强脱水防腐。相比埃及木乃伊,这更靠自然条件。田志超的遗体运回绵山安葬,后制成包骨真身,供在云峰寺乾坤塔。 李金锁的报告让开发组重视,当时他们本是为旅游修寺,没想到挖出这么多宝贝。正果寺下方的云峰寺也随之勘察,确认额外3尊。总15尊中身份大多可考,除了朱砂洞一尊待查,其余有碑文记录。最早的田志超建寺弘法,影响唐初佛教发展。他的故事流传本地,老辈人讲过肉身佛传说,但村民没见过真身。李金锁发现后,村民围观,但专家控制现场,避免损坏。 这些肉身佛在佛教研究上意义大,提供实物证据,帮学者了解唐明时期僧侣修行。山西绵山寺庙群本就历史悠久,这批发现更添价值。保护工作从1996年后启动,国家文物局介入,设立围栏看守。修复时专家测量尺寸,分析组织结构,但不腐谜团至今未完全解开。有的研究指高僧冥想时体温变化,减少分解酶活性。相比其他地方单尊肉身佛,绵山规模全球最大。 田志超从小聪慧,村里人见他常去寺庙礼拜。父母为保香火,十七岁安排婚姻,但他志在佛门,新婚后悄然离去。去五台山途中采集野果,求教寺僧。拜师后每日洒扫诵经,几年顿悟出家。回乡建草棚宣讲,吸引农人听法。李渊登基,他率弟子步行祝贺,受礼遇。唐太宗赐号后,他的肉身佛成汉人典范。其他肉身佛也多是当地高僧,跨越朝代,反映佛教绵延。 发现过程没惊动太大,但开发组领导松口气,本以为是藏尸,结果是文物。专家团队研讨后决定剥泥观察,确认后上报。绵山本地碑文佐证这些身份,如田志超建寺事迹。侵华时寺庙焚毁,但肉身佛藏匿保存。 postwar国家重视,列保单位。研究填补空白,如唐代佛教传播细节。 肉身佛不腐靠多因素,生前饮食控制减脂,圆寂后快速脱水。草木灰吸湿杀菌,密封防氧。现代科技分析样本,找微生物痕迹,但古法独特。绵山15尊成群,罕见全球。田志超代表最早,影响深远。他的修行路从农家子到高僧,体现佛教平等。 李金锁退休后找寺里活干,没想成大事。他的发现让正果寺从废弃变景点,但重点在保护。云峰寺肉身佛也随之曝光,总数15。专家查证时间跨度,体现山西佛教史。至今研究继续,谜题吸引学者。

0 阅读: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