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份被外媒称作“绿色货币战争导火索”的协议背后,藏着一套环环相扣的博弈逻辑。 要弄明白这事,得先搞懂碳信用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企业节能减排后获得的“环保奖励券”,少排一吨二氧化碳就能拿到一张,这些券能在市场上卖给那些减排困难的企业帮它们达标。 就像一个养猪场把粪便收集起来发电,避免了甲烷排放,每年能拿到12万吨这样的“奖励券”去交易。而新越这次签约,核心就是互相认可对方的“奖励券”标准,让两国企业能跨着国界用这些券,这步棋的影响可不小。 新加坡打的算盘很精明,它早就想当东南亚碳交易的“总枢纽”。数据显示新加坡的碳信用市场正以21%的速度增长,2030年规模可能冲到5500多万美元,全国70多家碳交易公司等着大展拳脚。 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到,各国代表对碳信用交易兴趣明显增加,其他国家的部长得知新加坡积极推动碳市场,会主动上前讨论合作。 新加坡多年来主持《巴黎协定》第六条的协商工作,这凸显了自身信誉。他们还承诺从交易额里拿出5%帮越南应对气候变化,甚至主动放弃2%的积分额度,明摆着是用让利换主导权。 越南这边更是求之不得。作为制造业大国,它正面临欧美越来越严的碳关税压力。欧盟从2026年起,对进口的钢铁、水泥等产品要按碳排放收额外费用,不达标就卖不进去。 现在有了新加坡帮忙,越南既能拿到减排技术和资金,又能把自家的环保项目变成能卖钱的“奖励券”,等于多了条生财之道。越南农业和环境部副部长陈德胜就坦言,这能同时推进减排和技术进步。 这事儿的深层博弈则更耐人寻味,长期以来欧美一直垄断着碳规则制定权,欧盟的碳价几乎成了全球标杆。但新越这次合作等于在亚洲搞出了一套自己的标准,以后东南亚国家做碳交易,可能就认这两家的规矩。 新加坡靠金融优势当枢纽,越南用减排潜力提供“奖励券”来源,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把环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筹码,这背后其实是绿色经济话语权的争夺。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推进,碳信用早晚会变成和美元、欧元一样重要的“绿色货币”。 而新加坡和越南这步棋一走,其他国家肯定会跟着效仿。别看只是两国签约,这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经济领域争取主动权的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根据越南的解密资料,越军在老山前线的伤亡数据终于曝光了。一位参战的越南将领回忆,
【10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