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人争先养生的风潮里,枸杞无疑是一大赢家。原本只供中老年人泡水煲汤的枸杞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购物车。[无辜笑] 今年京东618期间,基地的订单格外火爆,农户们白天在田里忙着修剪枝条、浇水施肥,晚上回家还要帮着打包发货,“手机一响就是新订单,忙得不亦乐乎。”种植户们笑着说。 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基地还开发了枸杞原浆、枸杞蜜等深加工产品,原本一斤干枸杞只能卖30多元,做成原浆后一瓶就能卖到68元,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电商平台的介入也倒逼种植标准化,“以前种枸杞比较随意,现在要上网卖,必须按照统一标准来,从施肥到采摘都有严格要求。”基地技术员介绍,现在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种植档案,每批枸杞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地块和采摘时间。 物流也不再是难题,县里新建了电商产业园,专门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从大河乡发出的枸杞,两天就能到达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新鲜度和以前相比有了质的提升。 这种变化正在整个产区蔓延,隔壁村的也有年轻人去年辞掉了在银川的工作,回来专门做枸杞电商,现在每月营业额已经突破了20万元,“在家乡创业,成本低、人脉熟,关键是有发展前景。”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季节性用工紧张、品牌知名度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还需要逐步解决,但至少现在,年轻人看到了在家门口发展的实际可能性。 数据显示今年大河乡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比去年减少了30%,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本地的枸杞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做种植,有的做加工,有的做销售,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 夏季枸杞成熟期时,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红艳艳的枸杞挂满枝头,农户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生怕损坏了这些“红宝石”。每一颗枸杞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见证着一个传统农业产区的转型升级。 从被动等收购到主动找市场,从单纯卖原料到发展深加工,从年轻人外流到人才回归,枸杞产业的这些变化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对于大河乡的农户来说,这已经足够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 网友们议论纷纷: “以前总觉得枸杞是我爸的保温杯专属,现在真香了!25岁程序员已经开始枸杞配可乐了。” “红寺堡的枸杞确实不错,买过几次,颗粒大又甜,泡水喝挺好。” “月销5吨?这数字厉害了啊,看来现在年轻人养生不是嘴上说说。” “能在家乡找到好工作谁愿意外出打工?希望更多农产品能这样走出去。” “京东这个‘星火计划’有点东西,帮农民解决卖货难题才是实实在在的。” 你买枸杞最看重什么,是产地、颗粒大小还是价格,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枸杞吃法分享? 官方信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
在年轻人争先养生的风潮里,枸杞无疑是一大赢家。原本只供中老年人泡水煲汤的枸杞开始
轩叔观察
2025-09-18 11:27: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