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招强在掩护伤员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现部队中竟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于是他拿着枪向这几人询问“口令”,然而就是他这个及时的提问,竟然在最后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无辜笑] 黄招强1958年生于广东河源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当地民兵队长,小时候最爱听父亲讲解放战争的故事,15岁那年看到征兵通知就下定决心当兵,1977年12月入伍后,他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练瞄准,晚上在宿舍里练快速装弹,新兵连结束时,他的射击成绩在全连排第一。 分配到41军121师361团4连后,他很快当上班长,连长发现这个广东小伙有个特点,做什么事都喜欢多想一步,别人站岗就是站岗,他会观察哨位周围的地形变化;别人射击打完就走,他会总结不同距离的弹道规律。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361团接到穿插任务,从那坡县念井地区出境,攻占809高地,这是一次深入敌后的奇袭行动,难度极大,部队要在48小时内穿越敌人防线,占领制高点。 2月18日下午,部队到达宗梅村准备渡河,河面不宽,但架设的简易桥只能单人通过,后勤人员和担架队过河时天色已晚,就在这时越军开火了。 埋伏的160多名越军和民兵从三面包围过来,子弹在河面上激起水花,他趴在河岸上,利用夜色掩护开始反击,他从军校学过的夜间射击技巧派上用场:根据枪口火光判断敌人位置,瞄准射击一气呵成。 一个多小时激战后,敌人火力明显减弱,他数了数自己的弹匣,已经打空了4个,按照平时训练经验,这意味着至少命中8发子弹,战斗结束后清点,确实击毙8名敌人。 19日下午4点30分,361团终于拿下809高地,完成了56小时的穿插任务,但真正的考验还在撤退路上。 20日上午部队开始护送伤员撤退,他习惯性地清点人数——这是他当班长养成的职业习惯,每次行军前后都要确认人员齐整,这次数着数着发现不对:队伍里多了5个人。 这5个人穿的军装样式和我军相似,但仔细看材质和做工明显不同,并且他们的神态很不自然,其他人都显得疲惫放松,他们却显得紧张警觉,眼神不时往四周扫视。 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撤退路线是绝密信息,如果被敌人掌握,不仅伤员危险,整个作战计划都可能泄露,他悄悄走近那几个人,突然拔出手枪:“口令!” 5个人顿时慌了神,你看我我看你,答不上来,我军每天都有不同的口令暗号,只有自己人才知道,黄招强立即命令周围战士控制住他们。 搜身检查发现这5人携带的装备果然是越军制式,其中一人身上还有我军部队番号和行军路线的手写纸条,经过审问得知,他们是越军侦察兵,企图混入撤退队伍,摸清我军部署情况。 如果不是他的警觉,这些特工很可能得逞,他们的任务是跟随我军撤退,记录沿途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和补给点位置,然后趁机脱队向越军指挥部报告。 这次机智的应变让他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战后他进入桂林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回到老部队任排长,后来一路成长为连长、营长、团长,1997年还曾担任驻港部队副参谋长。 2007年10月黄招强因肝癌去世,他生前常对部下说:“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子,该警惕的时候绝不能大意,”这句话后来成了361团的传统教育内容。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一个军人在关键时刻的职业敏感,如果黄招强没有清点人数的习惯,如果他没有仔细观察那些陌生面孔,如果他犹豫一下没有及时发问,结果很可能完全不同。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个班长太厉害了!心真细,要是我可能光顾着撤退,根本不会去数人数,平时养成的好习惯,关键时刻真能救命啊!” “看得我冷汗都出来了,战场上真是瞬息万变,这些特工也太阴险了,居然想混在伤员队伍里,向英雄致敬!” “21岁就这么沉着冷静,真是天生的军人料子,那句‘口令?’问得太关键了,这就是职业军人的素质体现。” “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智慧和胆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和平久了,更不应该忘记他们流过的血和立过的功。”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战场上就是血淋淋的真理,一个不起眼的习惯,救了多少人的命。” 大家说,黄招强班长这种“下意识清点人数”的习惯,对我们普通人处理日常工作或应对突发事件,有什么启发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1979年黄招强在掩护伤员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现部队中竟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于是
轩叔观察
2025-09-18 11:27: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