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上海三大美女之一的国画家周炼霞结婚,婚后十分幸福,不料有一天丈夫出差,一去就再也没有任何音信,35年后,周炼霞收到一封信,“炼霞吾妻”四字映入眼帘,周炼霞顿时泪如泉涌。 [凝视] 写信人是她失散三十多年的丈夫徐晚蘋,这封信的到来,为一段横跨海峡的爱情故事画下了转折性的一笔。 周炼霞是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的重要人物,与吴青霞、陆小曼等女画家齐名,她出生于1908年,自幼展现绘画天赋,师从王一亭、冯超然等名家,她的仕女画清新雅致,在1936年加拿大第一届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奖,成为当时中国女性画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的代表。 除了绘画,周炼霞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她创作小说,在《万象》等知名杂志发表作品,她的词作典雅含蓄,被收入多部诗词选集。她还为上海笺扇庄绘制扇面,在锡珍女校教授国画,培养了不少学生。 1920年代中期,周炼霞在画家蒋梅笙家的文化沙龙结识了徐晚蘋,徐晚蘋号绿芙,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同时在邮政系统工作。两人志趣相投,于1927年结婚,婚后他们合作出版了《影画集》,徐晚蘋的摄影作品与周炼霞的画作相得益彰。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徐晚蘋被派往台湾接管邮政系统,原本计划短期公干的任务,因为1949年后两岸局势的变化,变成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分离。 留在上海的周炼霞独自抚养子女,靠卖画和教学维持生计,新中国成立后,她继续从事美术创作,1956年加入上海中国画院,但在特殊年代,她因词作《寒夜》中“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的句子受到批判,右眼在此期间失明。 失去一只眼睛的视力后,周炼霞请人刻了“一目了然”的印章,继续作画,她的作品风格也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从早期的清丽转向深沉,画中人物的神态更加内敛含蓄。 在台湾的徐晚蘋同样经历了艰难岁月,因为无法与大陆家人联系,他在台湾邮政部门工作直到退休,始终没有再婚,1970年代他移居美国,继续寻找与家人联系的可能。 1979年中美建交为两岸民间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徐晚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妻子的消息,最终在1980年成功寄出那封信,收到丈夫来信后,周炼霞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办理了赴美手续。 1981年周炼霞飞往美国,与分离35年的丈夫重逢,为了让这段婚姻在美国具有法律效力,两位老人按照当地法律重新登记结婚,徐晚蘋带妻子遍访名医,经过治疗,周炼霞的眼疾得到改善。 在美国的晚年生活中,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徐晚蘋为妻子调色研墨,周炼霞继续作画。他们在洛杉矶的寓所种满月季花,过着简朴的生活。周炼霞还在美国举办了画展,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这段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并非个例,1949年前后,约有120万人从大陆去往台湾,其中许多人与家人失去联系数十年,1987年台湾开放探亲后,仅第一年就有超过4万名台湾居民申请回大陆探亲。 周炼霞的艺术作品被上海中国画院、嘉定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08年,上海举办了周炼霞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展出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对夫妻的故事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两岸同胞的共同遭遇,他们的分离与重逢,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家庭悲欢离合的缩影,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年代的团聚时光。 你的家族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两岸分离故事?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你认为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分离的亲人坚守等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所知道的感人故事。 信源: 【品读】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半月谈
1927年上海三大美女之一的国画家周炼霞结婚,婚后十分幸福,不料有一天丈夫出差,
力量华哥
2025-09-17 15:05:30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