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日本的鬼工球竟然比中国多出五层,眼看就要夺得金奖,却在翁昭手中的一杯热水面前瞬间转变。[凝视] 一件来自中国的象牙雕刻作品静静陈列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展厅里,这是广州工匠翁昭精心制作的24层鬼工球,每一层都能独立转动,纹饰精美绝伦。 就在评审即将开始时,日本展团带来了一件声称有30层的鬼工球,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高的技艺难度,这件展品迅速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中国工艺品的金奖似乎要旁落他人。 翁昭仔细观察日本展品后,向组委会提出了一个验证建议,用热水测试两件作品,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是检验鬼工球真伪的关键。真正的鬼工球是从一整块象牙中雕刻而成,不惧高温考验。 测试结果出人意料,中国的鬼工球在热水中纹丝不动,而日本展品却开始分层脱落,原来日本的所谓30层鬼工球是用胶水粘合而成的,组委会当即取消了日本展品的参赛资格,翁昭的作品获得了金奖。 鬼工球,学名象牙套球,是中国牙雕工艺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制作始于宋代,最初只有3层,工匠需要在一块完整的象牙上,通过精确计算和娴熟技法,从外向内逐层镂空雕刻。 每一层都要保证厚薄均匀,既不能太厚影响整体美观,也不能太薄导致破损,层与层之间的间隙要恰到好处,确保各层能够自由转动而不相互碰撞,这需要工匠具备极高的空间想象力和精准的手工技艺。 广州成为鬼工球制作的重要中心,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传统有关,南方湿润的气候让象牙保持适度的水分,降低了雕刻时开裂的风险,这让广州工匠能够挑战更多的层数,将技艺推向新的高度。 清代是广州牙雕的繁盛时期,乾隆年间广州工匠已经能够制作20层以上的鬼工球,他们不仅追求层数的增加,更在每层的纹饰上下功夫,有的雕刻山水楼阁,有的刻画人物故事,将微雕艺术发挥到极致。 明代学者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中直通一窍,内车数重,皆可转动。”这段文字准确描述了鬼工球的结构特点,球体中央有一个贯穿的孔道,内部雕出多个球层,每层都能独立转动。 制作一个鬼工球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工匠先要选择合适的象牙原料,然后进行设计规划,雕刻时从外向内,先在球体上钻出若干个圆锥形的孔,再通过这些孔用特制的钩刀进行内部雕刻。 最考验技艺的是分离各层,工匠需要通过有限的孔洞,用细小的工具将内层与外层分离,还要确保每层的圆润和光滑,稍有不慎,几个月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组织参加的世界博览会,当时的中国政府选送了4000多种展品,涵盖农业、工业、美术等多个领域,翁昭的鬼工球只是其中之一,但它的获奖对提升中国工艺品的国际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各类奖项1200多枚,除了鬼工球,景泰蓝、刺绣、瓷器等传统工艺品都获得了国际认可,这些成就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工艺水平。 翁昭用热水揭露造假的故事,反映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较量,真正的鬼工球经得起任何检验,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手工艺术,每一层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而粘合的假货,无论外表多么精美,终究经不起考验。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国际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象牙贸易逐渐受到限制。198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大象列为保护物种,禁止象牙的国际贸易。 中国于2018年全面禁止象牙贸易,这对传统的牙雕工艺带来巨大影响,许多老工匠开始寻找替代材料,如猛犸象牙、牛骨、果核等,试图让这门技艺继续传承。 现代工匠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有人用3D建模技术辅助设计,提高制作的精确度,,有人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让鬼工球更贴近当代审美。 在广州的一些工艺美术馆里,还能看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鬼工球精品,这些作品层数多达40层甚至更多,球体表面和内部都雕刻着繁复的纹饰,展现了前人高超的技艺。 鬼工球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部门和机构正在通过建立传习所、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传授这门技艺。 回看1915年那场博览会,翁昭维护的不只是一件工艺品的声誉,更是中国工匠千百年来形成的职业操守,这种对技艺的执着和对诚信的坚守,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在您看来,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应该如何定位?是完全保持原貌,还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对于那些因原材料限制而面临失传的技艺,用替代材料是否还能保持其文化内涵?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信源: 鬼工球,是个什么球?你品,你细品——上游新闻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日本的鬼工球竟然比中国多出五层,眼看就要夺得金奖
力量华哥
2025-09-17 16:05: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