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宋代的历史,很多人只谈岳飞的抗金,但有意忽略了决定南宋命运的这三次战役,为什么? 南宋刚立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靖康二年金兵灭北宋,高宗赵构南逃,偏安江南,北方大地全丢了。金军铁蹄南下,宋廷军队散沙一盘,内部还窝里斗。岳飞那时还只是个小将,跟着上司混日子。抗金初期,宋军主力就指望长江一线挡住敌寇。可建炎三年,金军渡淮直扑扬州,杜充统的六万大军本该死守,却不战自溃。长江防线门户大开,金兵长驱直入,追着赵构跑到明州。杜充这败仗,直接害死上司陈东那些忠臣,南宋差点就全盘皆输。这溃败不是天灾,是人祸,暴露了宋初军纪败坏、将领畏敌的毛病。 杜充的溃逃,让南宋朝廷从上到下慌了神。赵构的銮驾在东海上颠簸,金军先锋紧咬不放,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建炎四年正月,张俊带八千人马赶来护驾。这仗打在明州城外,金军四千骑来势汹汹,以为宋军好欺负,结果被张俊部下打退,丢下上千人马。宋军从建国起头一遭尝到胜果,士气大振。这场小捷后来被宋孝宗评为南宋中兴十三功之首。可张俊这人,功劳不小,名声却复杂,他后来卷进岳飞案,跪岳飞墓前那事,够让人纠结的。 明州一战后,南宋喘了口气,但金军没消停。绍兴十一年,金兀术亲率大军渡淮,孤军深入淮西,直奔临安。金兵想一鼓作气灭宋,宋廷急了,调张俊坐镇,刘锜和杨沂中带禁军迎敌。柘皋大战,金军被宋军重创,兀术见势不妙,才肯坐下来谈和议。这仗让金人认清,南宋军队不是软柿子。淮西之役,岳飞奉命增援,可赵构连发十七道诏书催他回师,岳飞没赶上战场。这事后来成陷害他的把柄,小说里一提就绕过去。 这些战役串起来看,南宋抗金的命根子全在里头。杜充溃败是低谷,差点亡国;明州阻击是转折,稳住江山;柘皋大捷是高潮,逼金议和。岳飞的北伐固然壮烈,但没前两仗垫底,后头也难发挥。张俊刘锜这些将领,出力不小,却总被边缘化。 而南宋偏安格局,本就靠和议续命。绍兴和议签了,金宋划淮而治,南宋丢了半壁江山,但保住江南富庶。金兀术南侵多次,黄天荡、富平、和尚原那些仗,宋军胜败参半,可柘皋一役重创金军主力,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被刘锜打残,他才收手。岳飞那时镇守鄂州,十二道金牌召回,风波就起。这不是个人恩怨,是朝廷求和派的算盘。 从大格局说,南宋抗金是民族存亡战。金军灭辽亡宋,占中原膏腴之地,宋人南迁,军民齐心。杜充溃败后,朝廷整顿,韩世忠黄天荡水战,张俊明州陆战,层层阻敌。柘皋后,和议虽屈辱,但给南宋二十年喘息,经济恢复,文化繁荣。岳飞被害,绍兴和议稳固,可也埋下隐患。 如今看这段旧事,更觉得亲切。南宋那点家底,靠的就是不服输的精神。杜充畏战,丢了长江;张俊勇搏,守了明州;刘锜硬拼,破了淮西。这些仗,没花里胡哨的英雄传奇,却实打实定命运。
宋朝皇帝为何一生不穿黄色龙袍?也没有自称朕,反而自称官家?要问古代社会,什么颜色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