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

拾九观人间 2025-09-12 13:40:24

“不申办2036奥运”不是低调,是中国把账本翻给世界看,北京那届花了四百多亿人民币建的鸟巢、水立方,赛后一年维护吃掉上亿元,里约主场馆杂草丛生、东京负债比福岛核废水还难排,国际奥委会现在改口“可持续”,其实就是没人愿意接盘。   傍晚路过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时,总能看到鸟巢的钢结构在夕阳下泛着光,水立方的蓝色气泡膜映着晚霞。   这两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至今还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地。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座“明星场馆”每年光维护费就得吃掉上亿元。   草坪要定期补种,灯光音响设备得逐年更新,日常安保和清洁团队几十号人全年无休。   更别说遇上演唱会或赛事时,临时增加的技术支持和人员调度成本。   再看看地球另一端的景象,里约热内卢的奥林匹克主体育场。   2016年奥运会后没几年,看台座椅破了大半,跑道上长满半人高的杂草,曾经用来举办跳水比赛的泳池积满雨水,成了蚊虫滋生的洼地。   这两年国际奥委会总把“可持续办奥”挂在嘴边,又是鼓励多城市联合办赛,又是提倡复用老场馆,可明眼人都看得懂。   不是突然重视环保了,是真没人愿意接奥运这个“烧钱包袱”了。   2036年奥运会申办启动这么久,除了印度偶尔拿出几张场馆设计图喊喊口号,卡塔尔凭着世界杯的底子被偶尔提及。   全球几乎没几个国家主动吭声,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考文垂刚上任就急着访华,明里暗里想让中国“接盘”,可中国的态度从头到尾都很明确:不申办。   很多人会问,中国连“双奥之城”都能做到,办奥运的经验和实力摆在那,为啥偏偏对2036年奥运没兴趣?   其实答案就藏在那本“公开的账本”里。   2008年办北京奥运时,咱们确实需要这么一场盛会。   那会儿中国刚加入WTO没几年,国外不少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骑二八大杠、天空灰蒙蒙”的阶段。   奥运就像一扇窗,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基建速度、组织能力,也借着场馆建设把北京的地铁、道路翻新了一遍,那会儿的投入,是“花在刀刃上”。   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的高铁网已经连到了县城,5G信号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绕着地球转,新能源汽车卖到了全世界。   这些实打实的成就,比任何一场体育赛事都更能证明实力。   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小区附近能不能多建个菜市场,孩子上学要不要排队,父母看病会不会难,这些民生事,比建一座新体育场实在多了。   国家的钱要花在科技创新上,要花在农业增产上,要花在保障住房上,哪能为了一场奥运,打乱长远的发展规划?   国际奥委会不是没试过“自救”。   巴黎奥运会想搞创新,把比赛搬到塞纳河上搞开放式场馆,结果预算从66亿欧元涨到120亿欧元,光安保和交通调度的钱就超了预期。   这些尝试看似在“降成本”,可没解决根本问题,奥运的摊子太大了。 从运动员接待到媒体服务,从赛事组织到赛后收尾,每一个环节都要花钱,而且成本只会涨不会跌。   再看看那些想申办的国家,印度喊得最响,可巴黎奥运会才拿了1银5铜。   场馆基建连欧洲的水平都达不到,之前三次申奥全失败,谁能信它能办好?   卡塔尔虽然办过世界杯和亚运会,可国土面积小,区域影响力有限,要承载全球运动员和游客,还是有点吃力。   这么一圈看下来,国际奥委会能指望的国家没几个,也难怪会盯着中国。   但中国早就过了“需要靠奥运证明自己”的阶段。   社交平台上,网友的留言很实在,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与其烧钱办奥运,不如多补贴点民生。   咱们不再需要用一场盛会来“撑面子”,更在意“里子”过得好不好。   有人说,中国不申办奥运,是奥运的“损失”,可这恰恰是中国的理性,也是给全球提了个醒。   奥运不该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更不该成为绑架国家发展的“包袱”。   国际奥委会总说“体育无关政治”,可这些年俄罗斯运动员被拒赛、中国优势项目被改规则,早就把“中立”的幌子撕烂了。   总说“可持续”,可连基本的成本都控不住,谈何可持续?   而中国的选择,其实是给全球指了一条路:真正的强国,不是靠一场赛事证明自己,而是靠把民生放在心上,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  

0 阅读:861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