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上热下寒:身体的失衡与通调之道生活里常能见到这样的人:嘴巴里反复长溃疡、脸上

美倩谈健康 2025-09-09 20:02:11

破解上热下寒:身体的失衡与通调之道

生活里常能见到这样的人:嘴巴里反复长溃疡、脸上冒痘,连手心都带着燥热感,可一到冬天,脚却像揣着冰坨子,盖两床被子都暖不透。

这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身体上半部分像揣了个小火炉,下半部分却像泡在凉水里,明明是同一个人,却像被分成了冷热两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键问题出在中焦不通。我们的脾胃就像身体里的枢纽,负责把吃进去的营养转化成清阳往上送,滋养头面、心肺;

同时把代谢产生的浊阴往下排,归于下焦。可要是平时总吃生冷油腻、久坐不动,脾胃这个枢纽就会被堵住:

该往上走的清阳升不上去,在中焦积久了就化成热,往头面跑,变成溃疡、痘痘;

该往下走的浊阴降不下来,堵在胸腔让人烦躁失眠,而下焦没了清阳的温煦,自然就成了寒区,手脚冰凉、大便稀溏也跟着来。

调理这种情况,不用急着用猛药,核心思路像南水北调工程——不是直接给上焦灭火(比如吃寒凉药,反而会伤脾胃),也不是盲目给下焦补寒(比如猛吃人参、鹿茸,只会让上焦更热),而是先疏通中焦这个输水通道。

就像南水北调不直接给北方送热水、给南方降暑,而是打通河道让水自然流动;

调理上热下寒,也是先把脾胃的堵点化开,让上焦的郁热顺着通了的中焦往下走,像甘霖一样滋润下焦的虚寒;

同时让下焦的阳气借着通了的枢纽往上走,濡养上焦的心肺、头面。

具体做起来也简单:

平时少吃冰饮、油炸食品,别给脾胃添负担;

早上可以喝碗小米山药粥,帮脾胃转起来,助力清阳上升;

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促进下焦循环,引上焦的虚火往下归位。

慢慢下来,中焦通了,身体里的气血津液能顺畅上下,上热的症状会减轻,下焦的寒凉也会缓解。

其实中医调治上热下寒,讲究的从不是对抗症状,而是恢复平衡。

就像南水北调的核心是调水而非治水,调理身体的关键是通调枢纽而非猛药攻伐——顺着身体的规律来,让冷热能自然对流,身体自会回到平衡的状态。

0 阅读:38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