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家许叔微曾亲身体验过苍术的药性。据《普济本事方》记载,许叔微一直患有“膈中停饮”的病症,每隔十几天就会呕吐好几升酸苦的水……他四处寻访名医,还尝试过民间偏方,但几乎没什么效果。
后来,他自己配制了“苍术丸”(由苍术、生油麻、大枣组成)服用,三个月后病症就痊愈了。他还提到,刚开始吃这个方子时,会感觉有些燥热,于是就用山栀子煮水送服,时间久了,燥热感就消失了。
他还说:“我服用半年后,只用味道极辛辣的苍术,削去外皮且不浸泡,药效反而更强,服用后也自然不会觉得燥热。”
膈中停饮的病症痊愈后,燥热感也随之消失,这是因为脾脏恢复了运化功能,能正常输布津液,所以身体不再燥热。
这一从燥到润的变化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苍术的特性。许叔微还说,服用苍术丸后,在灯下能写细小的字,这都是苍术的功效,可见苍术能明目,确实不是虚言!
宋代另一位医家杨士瀛也说:“如果脾精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浑浊、淋沥不尽,还伴有腰背酸痛的症状,这时适合用苍术来收敛脾精,因为脾精是由谷物精微生成的。”
这说明苍术的药性不只有泄(祛湿利水),还有敛(收敛脾精)的作用。从此,苍术收敛脾精的功效才被世人明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