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这世道,好男儿就该带三尺剑,立不世功!”这张照片的背后,是陈钟书将军47年的传奇人生,躺在担架上的他,那双紧握的拳头仍然保持着持枪的姿势,16岁时的入伍誓言,他始终践行着! 第一次在历史课本里看到这张照片时,我盯着将军紧攥的拳头看了半天。47岁在现在都算中年了,更别说当年战场条件差,吃的穿的都跟不上,他还能提着枪冲上去跟日军肉搏,光想想都觉得不容易。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陈钟书将军打小就练过武,胳膊腿比一般人结实,可再结实的身子,也扛不住日军的刺刀啊。他挑死14个日军的时候,自己身上肯定也挨了不少伤,可直到倒下,手里的劲儿都没松,那姿势哪是普通的握拳,分明是没打完仗的不甘心。 有人说战争年代的将军都这样,可我总觉得不一样。他16岁入伍的时候,中国早就不太平了,他肯定早就知道当兵可能会死,可还是一当就是三十多年。台儿庄战役那会儿,日军装备比咱们好太多,好多战士都是抱着“跟鬼子拼了”的心思冲上去的,陈钟书将军作为将领,完全可以在后面指挥,可他偏要冲在最前面。他说“好男儿带三尺剑立不世功”,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真的把自己的命跟国家绑在了一起。 现在再看那张照片,担架上的将军看着瘦瘦的,可那股子硬气一点没减。咱们现在总说“英雄”,其实英雄不是天生的,就是像陈钟书将军这样的人,明知前面是死路,还愿意为了护着老百姓、护着国家,把自己的命豁出去。他没等到战争胜利的那天,可他紧握的拳头,早就成了后来人心里的念想——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有这股子不认输、不放弃的劲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8年,桂军189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