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难道是技术不行?说难听点确实和技术问题有关,导致没办法直接服役。 2022年,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成为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它已经完成了7次海试,平均每次间隔只有10天。 这个节奏在世界航母发展史上都算得上惊人——要知道,美国“福特”号因为电磁弹射反复故障,整整拖了7年才最终形成战斗力。 不过,快并不意味着草率。正如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常说的一句话:“电磁弹射的成功率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零差错。” 因此,每次海试,福建舰都必须面对比造舰更艰难的考题。 拿第七次海试来说,在短短三天里,甲板上的电磁弹射装置连续完成了30多架次“小红车”(模拟舰载机)弹射,成功率高达99.6%。 这个成绩如果和美国“福特”号同期测试对比,优势就一目了然:后者的故障率仍在5%以上。 然而就在这次海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也暴露了出来。当时舰岛上的相控阵雷达出现了短暂的信号中断,原因是综合电力系统的储能装置在高负荷下散热不足,导致电力波动。 军方随即决定延长海试时间5天,工程师们连续投入120多个工时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福建舰第一次与“电老虎”的考验正面交锋。早在第三次海试时,舰内8台国产蒸汽轮机的舱室温度一度飙升至65℃,险些引发设备过热事故。 为此,工程师临时加装了智能温控系统,把温度稳定在50℃以下。正是这种看似“额外”的调试,换来了系统在0.1秒内完成功率调整的能力,比美国同类设备快了三倍。 类似的插曲在雷达系统调试中也出现过。 福建舰舰岛上安装了32面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追踪2000个目标,但把这32面雷达布置到有限的舰岛空间,难度堪比把32台超级电脑塞进冰箱。 第五次海试时,雷达系统突发误报,追查后发现竟是线缆接口松动。看似小故障,军方却下令直接拆掉舰岛三分之一重新布线。 这一“返工”持续了整整45天,连造船厂的老师傅都说:“这活儿比绣花还细。” 与此同时,舰载机的适配试验同样在紧锣密鼓进行。歼-15T弹射型战机已经完成触舰复飞测试,但真正的难关在着舰钩。 每次着舰钩住阻拦索时,钩子要承受超过50吨的拉力,相当于一根筷子吊起5头大象。为了验证寿命,军方安排了2000次起降模拟,结果显示着舰钩寿命比原设计延长了30%。 空警-600预警机的考验更复杂。它的雷达必须保证在航母甲板上工作时不干扰其他电子设备。 央视新闻曾报道,军事专家邵永灵透露空警-600的测试进度比计划快了15%,但能否顺利上舰,还要等福建舰的雷达系统完全稳定。 这些插曲让人意识到,福建舰并不是一艘单纯的航母,而是一座庞大的“实验平台”。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曾在记者会上强调:“福建舰的服役时间,取决于技术成熟度,而不是时间表。” 但即便如此,军方还是把形成战斗力的目标定在了2026年前。 为了这个节点,海军专门成立了“电磁弹射专项攻关小组”,昼夜不停地测试和调试。造船厂工人们更是三班倒,连春节也没休息。 每一次甲板上的轰鸣,不只是一次试验,更像是在为中国未来的航母时代加速倒计时。
为什么福建舰这么久还不服役?难道是技术不行?说难听点确实和技术问题有关,导致没办
古凌国际
2025-09-05 13:32:14
0
阅读:2
用户15xxx30
国之重器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