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印度突然宣布! 印度商工部突然抛出一则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升降机导轨征收24.11%至51.87%的反倾销税,期限一订就是五年。 这个时间点选得很微妙,距离印度公布“2025-2030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刚过去一个月,规划里明确提到未来五年要新建200万套保障房、10条地铁线路,而升降机导轨正是这些项目的核心建材之一。 一边喊着要加速基建,一边给关键建材加税,这种矛盾操作背后,藏着印度制造业的深层困境。 很多人不知道,升降机导轨这东西看着简单,其实对精度要求极高,安装时误差超过0.3毫米就可能影响电梯运行安全。 中国产导轨能占据印度35%的市场,靠的不只是价格,更重要的是常年保持0.1毫米以内的精度,而且供货周期稳定,一般下单后20天就能交货。 反观印度本土企业,比如牵头申诉的Savera India,去年公开的数据显示,他们生产的导轨误差普遍在0.5毫米以上,还经常因为原材料短缺延迟交货,去年就有德里地铁项目因为等他们的导轨,工期拖了三个月。 印度政府这次加税,表面说是“反倾销”,实则是想帮本土企业抢市场。可尴尬的是,本土企业根本接不住这个“蛋糕”。 莫迪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给本土导轨企业最高20%的补贴,可拿到补贴的企业并没把钱花在技术升级上,反而用来扩充厂房,结果设备买回来了,却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 在印度从事精密制造的技工缺口常年保持在200万人以上,就算有设备,也造不出合格的产品。现在印度本土导轨产能利用率还不到40%,就算没有中国产品竞争,也满足不了基建需求。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税一征,最先慌的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印度的建筑商。 孟买一家大型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吐槽,之前用中国导轨,一套电梯的建材成本大概80万卢比,现在换成印度本土产品,不仅精度不达标要额外花钱打磨,价格还涨了15%,算下来一套成本得100万卢比。 要是从日本进口,运输成本又比中国高30%,最后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原本计划卖500万卢比的保障房,现在可能要涨到550万卢比,普通民众根本承受不起。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企业就没受影响吗?其实早几年遇到这种情况,企业可能会慌,但现在应对思路完全不一样了。 浙江保利电梯导轨早在2023年就去印度旁边的孟加拉国建了工厂,把原材料运到孟加拉国加工成半成品,再运到印度组装,这样就绕开了关税。 更聪明的是,他们还和孟加拉国的工厂合作,把中国的生产标准教给当地工人,现在孟加拉国工厂生产的导轨,精度能达到0.15毫米,不仅能供应印度,还能卖到东南亚,今年上半年对印尼的出口就涨了45%。 印度这种“保护本土产业”的做法,其实还伤了自己的配套企业。 中国导轨进入印度后,带动了一批当地的安装、维护企业发展,德里就有一家叫“印度电梯服务公司”的企业,专门给用中国导轨的电梯做售后,去年营收有2000万美元,雇佣了300多个工人。 现在中国导轨进不来,这家公司的订单少了一半,已经开始裁员。类似的配套企业在印度有几十家,他们既不生产导轨,也不参与申诉,却成了贸易保护政策的“牺牲品”。 对比东南亚国家的做法,印度的政策显得格外短视。越南去年也面临类似情况,本土电梯导轨企业竞争力不足,但越南没搞加税,反而吸引中国企业去越南建厂,还提供土地优惠。 现在中国企业在越南建的导轨工厂,不仅供应越南本土,还能辐射老挝、柬埔寨,带动了当地5000多人就业,越南的电梯产业反而因为这种合作慢慢发展起来。 印度却选择用关税筑墙,结果把自己的基建节奏打乱了,也把就业机会挡在了门外。 还有个细节值得说,印度这次征税不是“一刀切”,冷拔导轨、大尺寸实心导轨这些高端产品税率只有5%-8%。为啥? 因为印度本土企业根本造不出来这些高端产品,只能靠进口。这就暴露了印度贸易政策的真实逻辑:能自己造的(哪怕造得不好)就加税保护,造不出来的就低税放行。 可问题是,中低端产品加税导致成本上涨,基建项目没钱推进,最后连高端产品的进口需求都会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而中国企业这边,虽然印度市场受了影响,但整体出口反而在增长。今年上半年升降机导轨出口量同比涨了18%,除了东南亚,非洲市场也打开了,尼日利亚、肯尼亚的房地产项目都开始用中国导轨。 更重要的是,企业把精力放在了技术升级上,现在已经研发出能适应高温、高湿度环境的导轨,专门针对东南亚和非洲的气候,这种差异化竞争,比单纯应对关税更有长远意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唠唠吧! 资料:印度对华升降机导轨作出反倾销终裁,界面新闻,2025年9月4日
风向变了!多家印度媒体齐发声,中国城市的科技水平和治理能力,远非印度能比,印度要
【1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