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雄心满满的俄乌冲突谈判,到现阶段突然就卡住了没有任何进展,各方对俄乌冲突的

历史透视眼 2025-09-01 14:09:53

特朗普雄心满满的俄乌冲突谈判,到现阶段突然就卡住了没有任何进展,各方对俄乌冲突的前景又开始悲观了。 那个“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的说法吗?听起来就像一个速战速决的妙计,特别吸引人。 毕竟打了这么久,谁不希望能有个痛快的了结? 这个计划的核心,其实就是把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当成一个巨大的筹码。 对乌克兰这边,潜台词可能是:想继续拿到武器,就必须坐到谈判桌前。不谈,援助就可能断掉。 对俄罗斯那边,话锋一转:如果不来谈判,那乌克兰得到的武器只会更多、更好。 你看,这就是用实力当杠杆,试图把两个死对头硬拉到一起。 但问题出在哪?出在到底谈什么。 这个计划里没明说,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土地换和平”。让乌克兰默认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的现状,以换取战争的停止。 这一下就触碰到了最根本的矛盾。 基辅的立场一直很坚定: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商量的余地。 对于一个正在浴血奋战的国家来说,要求他们割让土地求和,这无异于否定他们全部的抵抗和牺牲。所以,这个方案对乌克兰来说,根本无法接受。 莫斯科的回应呢? 表面上说,对任何对话都持开放态度,但紧跟着一个前提:谈判必须承认“战场上的现实”。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已经占领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了,这是谈判的基础。 一个寸土不让,一个要固化战果。双方的核心诉求完全对立。 这中间,根本没有妥协的空间。 所以,这个计划不是什么“突然卡住了”,它更像是一个从设计图阶段就无法落地的构想,因为它没有获得最关键参与方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对俄乌冲突的前景感到悲观? 原因比一个未实施的计划要复杂得多,也沉重得多。 首先是战场本身。战事已经陷入了一场残酷的消耗战,变成了拼人力、拼弹药的绞肉机。 短期内,看不到任何一方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和平,在炮火声中显得遥不可及。 其次是外交努力的局限。不久前在瑞士举行的和平峰会,声势不小,但结果并不理想。 俄罗斯没有参加,而且像印度、巴西这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在最终的联合公报上签字。 这说明,国际社会在如何解决这场冲突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最后,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美国的政治周期。 一场大选,可能会彻底改变美国对乌克兰的政策。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让所有人都感到焦虑,乌克兰尤其担心未来的援助是否还能持续。 所以,现在的悲观情绪,是战场僵局、外交困境和政治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是因为某个具体的方案失败了,而是因为通往和平的道路本身,布满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真正的和平,恐怕无法依靠某个天才的口号或方案。它需要战场上的力量平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或者国际社会形成强大而一致的压力。 在这之前,任何速成的许诺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条路到底还有多长?这或许才是大家普遍感到悲观的真正原因。 参考信息: 新华网(2024年6月16日)-《(国际)乌克兰和平峰会结束 联合公报未获与会方一致同意》

0 阅读:1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