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尼姑庵——亚青寺,有2万多名女性在此苦修,这里有一个死规定:天黑之后,所有女性不得外出,一旦违反规矩,立马被赶出寺庙!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雪山褶皱里,白玉县阿察乡的昌台大草原像一块被风揉软的绿毯,亚青寺便静卧其上。 蜿蜒的昌曲河绕寺而过,将这片修行之地环成一座孤岛,人们更愿称它为 “觉姆岛”—— 全球最大的女性出家修行聚集地,两万多名身着绛红色僧袍的觉姆,在这里演绎着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生命图景。 这些觉姆来自天南海北,行囊里装着各自的故事:有人为挣脱世俗的柴米油盐与无形压力,寻一处安放疲惫的角落;有人渴望在精神的旷野上找到归宿,挣脱尘世的纷扰。 还有人怀揣着对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的敬畏,想在修行中触摸心灵的安宁。 她们的选择,在旁人眼中或许充满神秘,却藏着对生命价值最本真的追寻。 亚青寺的故事,要从 1985 年讲起,那时,大圆满龙钦宁提传承第三十八代祖师阿秋法王(亦称喇嘛阿秋)云游至此,眼见女性修行者在当时的环境下面临诸多偏见与不公,一颗为女性搭建专属修行圣地的种子就此埋下。 最初,这里只有几间简陋的小木屋,寒风能从缝隙里钻进来;如今,两万余间修行小屋沿着河岸铺开,远远望去,像是撒在草原上的绛红色星辰,“水上佛国” 的景致,成了高原上独一份的庄严。 觉姆们的生活,是用 “简朴” 二字写就的,每月从寺院领到的 300 元生活补助,分摊到每天不过 10 元,却要支撑起全部开销。 她们住的屋子,多是自己动手搭建的简易木屋 —— 用旧木箱拼出框架,外面裹上厚实的布料挡风,房顶再糊一层泥巴防潮,狭小的空间里,只够放下一张床、一个简单的佛龛。 生活用水要到河边去挑,冬天里,河水结着冰碴,挑水的桶沿常会冻上一层薄冰;取暖全靠自己劈柴,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没有暖气的小屋依旧像个冰窖。 洗衣、做饭、打扫、搬运物资,这些体力活,也全由觉姆们自己承担。 在亚青寺,有一条近乎 “铁律” 的规定:每晚七点后,所有觉姆不得外出,一旦违反,便会被即刻赶出寺院。 这条规定的背后,藏着双重考量,亚青寺地处偏远高原,人迹罕至的夜里,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为了觉姆们的安全,夜晚的“禁足”是必要的守护。 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帮觉姆们隔绝外界的诱惑,让心沉下来,专注于修行中的自我对话。 除了这条 “死规定”,寺院里还有不少细致的戒律:觉姆们不能穿黑色僧裙,在藏传佛教的文化里,黑色象征着不纯洁,穿僧服时必须从头部开始,绝不能从脚部穿起,因为脚部被视作身体中不干净的部位。 在亚青寺,严格的性别隔离制度将空间明确划分:男性禁止进入觉姆岛,未成年男孩也须由女性亲属陪同并于晚间七点前离开,全寺分为九个洲,觉姆仅限在其中四个区域活动。 两座桥——一向大经堂,一向山边——成为她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就连修行经堂也实行男女分用。 这一制度不仅反映出宗教场域中对性别秩序的重视,也引发对传统与现代性别观念如何共存的开放性思考。 每年冬天,当高原的寒风裹着雪粒呼啸而来时,亚青寺会迎来最严苛的 “百日闭关”。农历十一月,数千名觉姆会搬进山腰上那些不足半人高的小屋,空间狭小到只能蜷缩着身子,没有暖气,只有一盏油灯在黑暗中跳动。 闭关前,觉姆们必须下山做体检,只有拿到健康证明,才能开启这场为期 108 天的修行。 闭关期间,她们不能和任何人说话,只能在寂静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靠着最朴素的毅力对抗严寒,也对抗修行中可能出现的迷茫与挣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亚青寺也没能避开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如今,这里的交通比以前便利了,物资供应也更充足,来参观的游客多了。 视野开阔了,思想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觉姆对传统规定的认同,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定。 但即便如此,许多觉姆还是觉得,亚青寺给了她们在世俗社会里难以得到的精神平等与尊重,在这里,她们不用被 “妻子”“母亲”“女儿” 的身份束缚,只需做专注修行的自己。 物质生活的艰辛,在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面前,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她们在这里修行、劳作、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 亚青寺的存在,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方式的多元,也让人们看到文化价值的丰富性。
中国最大的尼姑庵——亚青寺,有2万多名女性在此苦修,这里有一个死规定:天黑之后,
古往寻踪者
2025-08-29 13:01:02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