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首先,烛影斧声这事基本不可能,赵匡胤是老了,但不是瘫了,

月鹿简科 2025-08-25 17:41:07

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首先,烛影斧声这事基本不可能,赵匡胤是老了,但不是瘫了,顶了天50岁,作为一个常年征战沙场,能在五代十国那种环境里打出一片天地的狠人,能没点真本事?

信息来源:参考《宋史·太祖本纪》《宋史·太宗本纪》《续湘山野录》《五代史》等资料整理

五代十国的乱局终被宋室终结,而一手奠定大宋基业的赵匡胤猝然离世后,他的胞弟赵光义接过了江山社稷的重担,成为了新的君主。

这件大事伴随着一个流传千年的宫廷秘闻——“烛影斧声”。

但是,我们细看这个被说得神乎其神的故事,会发现它处处站不住脚。从实际情况到权力运作,再到历史如何被书写,这背后远比想象的复杂。

首先,那晚的行凶情节,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站不住脚。宋太祖赵匡胤当时五十岁左右,他可不是什么病弱之人。

赵匡胤是久经沙场的武将高手,一位常年征战的狠人,身手不凡。五代十国时的皇帝,大多都是从刀山血海里闯出来的。

后梁太祖朱温,就能在乱军中砍翻敌将。后唐庄宗李存勖,更是有百步穿杨的本领。

赵匡胤的本事,一点也不差。他曾经单骑冲入敌阵,在高平之战中,把被打散的禁军重新聚拢起来。

到了五十岁,他这份悍勇之气并没有完全消失。若论拳脚功夫与沙场悍勇,赵光义比起兄长赵匡胤来,简直是云泥之别,连望其项背都难以做到。妄图凭一柄斧头就将他制伏?这念头怕是连梦里都难实现。

传说里的凶器是一把斧头,但它根本不是那种能杀人的利器。这“烛影斧声”的说法,最早出自《续湘山野录》。

这本书的叙述,本来就带有一些神异色彩。书里写着“帝引柱斧戳雪”,这里说的“柱斧”,不是我们以为的杀人斧子。

在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中,有一件宋代的玉柱斧静静陈列。此物长约一尺,玉料质地细腻柔滑,透着内敛的光泽。它的用途颇为特别,既常被用来轻叩奏折,也可用于指点地图。

赵匡胤以前就用柱斧砸过大臣赵普的头,结果赵普头上只起了个包。这东西的威力,根本不足以一斧杀人。

更何况,斧头砍人,动静肯定不小,血迹也难清理。赵光义那么精明的人,绝不会做这种留下明显证据的蠢事。

再看宫廷的安全。赵匡胤的寝殿外面,常年有殿前司的精锐亲兵守卫,戒备森严。

即便是赵光义深夜进殿,也要经过三道岗哨的盘问。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秘密行凶,几乎没有可能。

这般说来,那被传得沸沸扬扬的 “烛影”,或许不过是夜风拂过窗棂,吹动了单薄的窗纸罢了;而那引人遐想的 “斧声”,说不定只是侍奉的太监在整理物件时发出的动静。

那么,赵光义能顺利登基,背后有没有别的深意?将赵匡胤的去世和赵光义的继位放在五代十国的背景下看,或许更能理解其中的权力逻辑。

当时有人觉得赵光义继位不合规矩,因为赵匡胤有儿子。赵匡胤膝下,长子赵德昭业已二十六岁,次子赵德芳亦届十七岁。

但是,这两个儿子都缺乏战场历练,在朝堂上也没有根基。五代时期,皇帝的儿子如果压不住局面,很容易就被将领推翻。

比如后晋少帝石重贵,就是因为年轻,无法压制局面,结果被契丹掳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隐帝刘承祐,曾试图推行削弱藩镇势力的策略,却因此触怒麾下将领郭威,最终落得个被其起兵诛杀的结局。

赵匡胤自己就是通过陈桥兵变上位的,他深知皇权不稳的危险。他能顺利掌权,多亏赵光义在京城稳住了文官集团,还有赵普等老臣的支持。

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便已将弟弟赵光义委以开封府尹的重任,之后更将其册封为晋王,足见对其的信任与倚重。而他的儿子们,当时甚至连婚事都还没有定下。

这些迹象都暗示着,赵匡胤可能早有传位给弟弟的打算。到了暮年,他与赵光义常常在深夜探讨国事,这般频繁的深夜议事,隐隐透露出他或许在为日后的权力交接暗中谋划,为赵光义的继位之路预先铺陈。

在赵匡胤去世前三天,兄弟俩还为迁都洛阳的事,吵得非常激烈。赵匡胤心中一直觉得,开封这地方四周无险可依,实在算不上稳固的都城,故而总想着把国都迁去洛阳。

赵光义听罢,当即站出来表示反对,直言道:“治国安邦,关键在于修德,而非倚仗天险。”那两人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赵匡胤胸中怒火翻涌,猛地一甩袖子,头也不回地走了。然而到了次日,赵匡胤却又传召赵光义入宫,一同饮酒。

这种行为,根本不像兄弟之间存在杀机。如果赵匡胤真的怀疑赵光义,绝不可能单独和他一起喝酒。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