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亲妹妹吕媭,被陈平用竹板活活打死,弥留之际,吕媭怒斥:我早该劝姐姐斩草除根!话音刚落,陈平下令,吕氏全族一个不留!其中包括功臣樊哙的儿子樊伉!
吕雉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她的父亲吕公曾在战乱中迁徙至沛县,因识人之明,看中了当时还只是泗水亭长的刘邦,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彼时的刘邦不过是个放荡不羁的小吏,家中清贫,行事散漫,甚至因押解囚犯途中饮酒误事,不得不逃亡山野,而在他四处躲避的那些岁月里,吕雉独自操持家务,还要长途跋涉为夫送食送衣,艰难生活可见一斑,这段默默无闻的岁月,为她日后坚韧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随着秦朝统治日益腐朽,天下群雄并起,刘邦亦起兵反秦,投身乱世洪流,吕雉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楚汉战争期间,她曾被项羽俘虏,囚于楚营多年,忍辱负重,饱受屈辱,直至刘邦击败项羽,吕雉方得以回归汉营,可这场久别重逢却并未带来幸福的转机,刘邦在战后坐拥天下,宠爱新欢戚夫人愈发明显,吕雉的地位虽为皇后,却在冷宫边缘徘徊,而更令她警觉的是戚夫人欲以其子刘如意取代刘盈太子之位的野心,宫廷之中,母凭子贵是铁律,吕雉深知,一旦太子之位动摇,她母子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为保太子之位不失,吕雉小心应对,步步为营,她结交群臣,笼络人心,借刘邦耳提面命之便为刘盈争取支持,刘邦虽有意偏爱戚夫人之子,但在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下,最终未敢轻易更改立储,太子刘盈得以保位,吕雉的政治手腕也在这期间愈发成熟。 刘邦去世后,年幼的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雉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她并未急于改革,反倒以稳为重,延续刘邦时期的基本政策,废除秦制苛法,宽简刑罚,鼓励农业生产,恢复经济秩序,她的治理成效明显,《史记》记载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间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吕雉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与儿子汉惠帝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刘盈性格仁弱,不喜权谋,屡屡对母亲手段表示不满,尤其是吕雉在处理戚夫人母子时的残酷手段,更令刘盈心生恐惧与愤懑,她设计诱骗刘如意从赵国入京,随后下毒将其杀害,戚夫人则被囚禁深宫,施以酷刑,最终被制成人彘,生不如死,汉惠帝目睹此景后心神俱裂,从此沉湎酒色,无心朝政,数年后便早逝。 惠帝一死,吕雉继续掌握政权,这一次,她将目光转向了吕氏家族的扶持上,她封弟弟、侄儿为列侯,将吕姓亲族安插入军政要职,有意建立以吕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吕产、吕禄等人位列将军,掌握兵权,吕氏一门独大,朝堂几乎成为吕家的私产,她甚至扶持幼帝登基,以方便自己继续掌控实权,吕氏权势之盛,几与皇权等量齐观。 然而,吕雉未能预见,她身后的吕家并无她的政治魄力与手腕,公元前180年,吕雉病重,临终前,她曾秘密召见吕禄、吕产等人叮嘱要牢牢守住兵权,防范刘氏宗亲反扑,她甚至要求他们连自己的丧礼都不要参加,以防被奸臣设计,然而吕禄等人自恃权重,轻敌大意,竟被陈平哄骗交出兵权。 吕雉一死,朝中形势急转直下,陈平与周勃早已暗中策划,联合刘氏宗亲发动政变,北军被夺,宫门陷落,吕产等人被杀,吕禄被缢,吕氏诸侯悉数削权,接着是大规模清洗,凡吕姓亲属,皆在名单之列,逐一诛杀,无论男女老幼,吕雉生前最倚重的亲妹吕媭,亦难逃厄运,她身为临光侯,掌内廷事务多年,虽不涉外政,却在宫中权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吕媭被押至偏殿,遭杖责至死,她临终前留下“早该斩草除根”的呐喊,最终成为吕氏灭门的无言注脚。 在这场剧烈的政治清洗中,连与吕氏联姻的外姓亲属也未能幸免,樊哙之子樊伉,虽为开国功臣之后,却因其母为吕媭之女,被视为吕氏婚亲,同样被处决,陈平坚定地执行“吕氏根烂,婚枝不能留”的方针,将吕氏势力连根拔起。 政变持续仅三日,吕氏一族覆灭殆尽,宫廷重新归于刘姓宗亲控制,文帝刘恒被迎立为帝,西汉政权得以延续,然而,这场诛杀虽为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却也为后世留下了血腥而沉重的记忆。 吕雉,这位起于灶间的女子,最终在权力的顶峰燃尽了自己与整个家族的命运,她曾以一己之力稳定国家、延续政权,也曾以雷霆手段对抗威胁、消除隐患,她的政治智慧与冷酷手腕并存,功过交织,难以一言定论,吕氏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终结,也是封建政治中外戚干政的极致样本,历史的冷酷在于,它从不为任何人的功劳停步,也从不因个人的悲情而改变方向,权力的光芒照耀之处,往往也是阴影最深之地,吕雉用她的一生,书写了这段光影交错的篇章。
Rasiel
吕氏该灭
用户10xxx87
假设刘姓没分封出去,会不会权力全部落入功臣集团之手,然后…………
用户10xxx87 回复 07-30 17:32
哪比秦还要惊天地泣鬼神
Tigervista
你说漏了,连皇上都杀了,因为皇上他妈姓吕。
用户99xxx56
可悲与残酷约权利斗争。
李位强
吕雉失策于惠帝
李位强
吕雉失策于惠帝
人生如流水
吕雉和武则天比,无论手段和格局都差一个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