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 陈赓,1903年生

瑶光映心曲 2025-08-25 06:28:28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 陈赓,1903年生于湖南湘乡,家里条件不错,从小念过书。1922年,他加入共产党,后来考进黄埔军校,成了个军事好手。20年代末,他被派到上海搞地下工作,在中央特科干情报,胆大心细,多次从敌人手里死里逃生。30年代,他转战鄂豫皖,带红军打仗,军事才能让人佩服。抗战时,他跟邓小平一起干了不少大事,想法多又实用,深得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带兵解放广州,又在抗美援朝里立功。可惜,1961年,他突发心脏病去世,才58岁。邓小平听到消息,沉默了好久,眼里满是难过。他说:“陈赓走了,是国家的损失。”一个这么有才的将领,早早离开,谁不觉得可惜呢? 陈锡联,1915年生在湖北红安,家里穷,没上过啥学。1929年,他参加红军,靠着拼劲和脑子,很快就冒了头。红军时期,他打仗不要命,有次左手拇指受伤烂掉了,他硬是自己剁了指头保命。长征路上,他又受重伤,差点没挺过去,可他愣是靠毅力活下来了。 抗战时,陈锡联在太行山打日军,名声响得很。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过炮兵司令员,带兵打下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后来还干到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小平夸他:“进步快,是个好苗子。”从底层爬上来,步步扎实,陈锡联让邓小平挺欣慰。 陈再道,1909年生在湖北麻城,家里苦得不行,三岁没了爹,后来娘和姐也走了,小小年纪就靠自己。1926年,他加入农民自卫军,打仗冲在最前头。鄂豫皖反“围剿”时,他脖子中弹,血流了一身,他硬挤出弹头,保住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当武汉军区司令员,功劳不小。 到了1984年,百万大裁军来了,铁道兵首当其冲。陈再道管的那帮兵,十几年在山沟里修路,苦得没法说。他不忍心看他们就这样散了,跑去找邓小平求情,可大局已定,没能留住。邓小平心里清楚裁军的必要,可对陈再道的遭遇,他一直放不下来,晚年常说:“对不住他。”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经济建设成了头等大事。可军队太庞大了,养着这么多兵,国家负担重。邓小平拍板搞“百万大裁军”,铁道兵第一个被裁。 邓小平晚年提起“三陈”,总是一脸感慨。陈赓的早逝,让他觉得可惜;陈锡联的成长,让他欣慰;陈再道的遭遇,则让他心疼。这三位将领的人生,映出了那个年代的起伏。邓小平念叨他们,不光是想战友,也是想那段历史。他知道,革命和建设里,有人风光,有人落寞,可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

0 阅读:187

猜你喜欢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