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子午谷,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思想,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假如”之一。 在三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假如”。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准备进行第一次北伐,在大帐内一场激烈的军事辩论正在上演。 大将魏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计划:他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穿越艰险的子午谷,直取长安,这个被称为“子午谷奇谋”的计划,最终被诸葛亮否决,也成为后世千年争论的焦点。 魏延的计划非常大胆具体,他请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和五千负粮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进入子午道北上。 魏延信誓旦旦地表示:“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当时镇守长安的魏国守将夏侯楙年纪轻轻,是曹操的女婿,怯懦无谋。 魏延认为夏侯楙听到蜀军突然到来,“必乘船逃走”。 一旦拿下长安,蜀军可以获得城内存粮,解决补给问题。 魏延估算,魏国东部援军集结需要二十多天,而诸葛亮主力从斜谷进军,足以在这段时间内抵达长安会师。 子午谷是什么概念?这是秦岭六条古道中最东侧的一条,全长约660里,北起陕西长安县,南至石泉县,道路异常险峻,很多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栈道。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兵法称为“天牢死地”,两边都是高山,如果守军在两侧设下伏兵,进攻方几乎没有任何生还机会。 历史数据也证明这条路线极其难行,在魏延提出此计两年后,魏将曹真曾尝试从子午道南下伐蜀,走了三十天还没有走出山谷。 魏延的提议基于一个核心概念:“奇”,他认为只有出奇才能制胜,以小搏大必须冒险,这也符合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军事思想。 诸葛亮却认为此计过于“悬危”,他更倾向于“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逐步蚕食陇右地区,获取战马资源和战略纵深,而不是冒险夺取长安。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弱小,经不起重大损失,第一次北伐总兵力仅约五万,如果魏延的五千精兵有失,相当于损失了蜀汉精锐部队的10%。 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历史给出了残酷的答案。 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率领五万大军走子午谷,结果刚要走出口时,遭遇明将孙传庭的伏击,高迎祥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 这场发生在千年后的战斗,证明了子午谷易守难攻的军事特性,任何军队想要从这里突袭,都很可能落入“天牢死地”的陷阱。 魏延的计划成功率不足12%,且一旦失败将导致蜀汉提前20年灭亡。 诸葛亮否决子午谷奇谋的根本原因,在于蜀魏两国巨大的国力差距。 曹魏统治着中国北方,人口和兵力数倍于蜀汉,即使蜀军奇迹般拿下长安,也要面对魏国大规模援军的反扑。 关中平原无险可守,蜀军主力必须与魏国精锐骑兵在平原决战,这恰恰是蜀军最不擅长的作战方式,他不能拿蜀汉的国运和士兵的生命去赌博。 诸葛亮最终选择了更为稳妥的进军路线,出祁山取陇右,尽管第一次北伐因错用马谡而失败,但诸葛亮的后续北伐都取得了战术成果,逐步消耗了魏国的实力。 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说诸葛亮过于谨慎,错失了改变历史的机会,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深谋远虑,不为高风险诱惑所动。 诸葛亮不是不敢冒险,而是不能拿蜀汉的国运去赌博。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有网友问,孙权要怎么做才能不被叫“江东鼠辈”呢?这么讲吧,只要孙权在吕蒙“白衣渡江”成功擒获关羽后,
【179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