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 二十多年来,王银吉一家坚守在沙漠边缘,为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注入了生命,而最开始,这一切都看起来如此荒谬,如同愚者的执念。 王银吉记得很清楚,乡亲们在背后议论纷纷,说他是疯了,攥着那笔微薄却沉甸甸的钱,牵起年迈父亲王天昌的手,踏上了那条布满荆棘的治沙之路。 站在无边无际的沙海边缘,王银吉的眼神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那片荒凉之上,嘴角微微扬起,语气里带着几分倔强:“你们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父亲虽沉默不语,却也未曾阻拦,只是默默跟在儿子身后,用佝偻的身影表达着无声的支持,沙漠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沙粒钻进衣领,刺得皮肤生疼。 第一年种下的树苗,许多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被狂风连根拔起,剩下的也在烈日的炙烤下渐渐枯黄。 可王银吉没有退缩,他和父亲牵着一匹瘦弱的骆驼,在沙丘间艰难跋涉,驼背上摇摇晃晃的水桶,成了那些小树苗唯一的希望。 日复一日,他们的脚印被风沙抹平,但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然而,2005年的那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像一道惊雷劈中了这个倔强的汉子。 一向坚强的小儿子王志军,在不断的病痛中逐渐虚弱,最终查出了晚期脑瘤,孩子的病情来得那么急,医生宣告已经无力回天。 王银吉带着儿子走完了最后的路,在临终时,小志军握着父亲那双粗糙的手,几乎是喘着气,低声说道:“爸,把我葬在你们的治沙点吧,我想和你一起,永远守护这片沙漠。” 那一刻,王银吉心里如同被刀割般痛楚,他没有立刻哭出声,而是将儿子的遗言深深铭记,当天晚上,他坐在儿子新坟的旁边,沉默良久。 突然,他看见一株细小的梭梭苗在沙丘间冒了出来,那是他儿子偷偷种下的,王银吉心头一震,眼里溢满了泪水。 “我不能让你失望,”他低声自语,接下来的几年,王银吉的治沙方法逐渐从粗暴的体力劳动,转变为巧妙的技术应用。 他在沙窝中挖了水窖,利用雨水积蓄,减少了部分水源的消耗,更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沙木枪”。 老父亲王天昌在一旁默默支持,每一次水源的运送,每一次工具的改进,都凝结着这个父子的心血,沙漠中的生活异常艰苦,时常是风沙满天,水源紧缺,但这一切都没有击倒他们。 王银吉依然坚守在沙漠中,夜以继日地压沙、植树,直到树木一点点长大,绿意渐渐覆盖这片曾经死寂的土地,就在他和父亲的努力逐渐显现成果时,社会的认可也开始到来。 随着治沙成果的显现,王银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荣誉,对于他来说,这些奖项并不重要,真正让他感到满足的是沙漠中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绿洲,然而,他最挂念的,依然是那片沙漠里埋葬的儿子。 每次走到那棵已经长得参天的大榆树下,王银吉都会停下脚步,低头凝视着它,仿佛看见儿子的笑容,那个承诺,成为了他无尽的动力,成为了他心底最深的坚守。 王银吉深知,这片绿洲的形成不仅是自己的梦想,也是儿子未完成的使命,而他父亲王天昌和母亲李兰英,虽然身体渐老,但依然年复一年地与他一起,顶着风沙在沙漠里耕耘。 “黄沙终将变成金沙,”这是王银吉常常对自己说的话,现在,沙漠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过去的黄沙漫天,已经变成了一片片茂密的绿色森林,生物也开始回归。 王银吉的一生,像是与沙漠之间的搏斗,他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了这片生命的绿洲,在2019年,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因病瘦弱到几乎只剩骨架,但他依然坚持与王银吉一起,为树木浇水,坚守在这片沙漠中,依旧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 而王银吉,也在父亲和母亲的陪伴下,继续着他未完成的治沙使命,“沙漠不会吞噬我们,反而会记住我们的坚持。” 这是王银吉的心声。即使风沙依旧,他的脚步依旧坚定,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对儿子遗愿的回应,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这场治沙之战,不仅仅是人与沙漠的斗争,也是一个父亲对失去儿子的深深怀念,是父亲王银吉用一生的心血和坚持,传承下来的理想,他的一生,注定会与这片沙漠,永远紧紧相连。 期待有缘人留个“关注”,评论区发表您的精彩观点,望后会有期~ 信息来源:(“苦没有白受”,一家人住进沙漠,26年种出万亩绿——2025-05-20人民日报)
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
俊哲看谈历史
2025-08-21 10:18: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