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歼-10研制人员和外商进行一项关键技术的谈判,对方有意加价,丝毫不减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8-21 01:11:46

1993年,歼-10研制人员和外商进行一项关键技术的谈判,对方有意加价,丝毫不减,最后专家周自全怒道:“我们自己做!”不料外商傲慢道:“你们研究不出来!”一领导也有疑虑,劝周自全不要意气用事。周自全等人顶着压力,开始自行研发! 1993年的那场技术谈判,本该是一次正常的商业合作,却意外成为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转折点。当外商狮子大开口、态度傲慢时,试飞总师周自全的一句”我们自己做”,不仅让谈判桌上的气氛瞬间凝固,更点燃了中国航空人自力更生的决心。 1993年6月,歼-10项目正处于关键的技术攻关阶段。作为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承载着整个航空工业从仿制走向创新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节点上,颤振激励系统成为了一个绕不过去的技术难题。 歼-10于1986年开始研制,由刘高倬担任总指挥,晏翔担任副总指挥,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而周自全则是这个项目的试飞总师。颤振激励系统对于歼-10的颤振和气动伺服弹性试飞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飞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飞控动力学之间耦合特性的试飞验证。 传统的小火箭激励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第三代战机的测试需求。这种技术存在结构响应信噪比低、密集振动模态分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无法实现飞机稳定裕度的定量试飞,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因为技术上的迫切需要,歼-10研制团队才考虑与国外厂商进行技术合作。 外商显然早就摸透了中方的底牌。他们深知这项技术对歼-10项目的重要性,因此在谈判中表现得极为强硬。不仅开出了远超预期的天价,而且态度傲慢,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卡脖子”的做法让在场的中方专家深感愤怒。 歼-10项目本身就面临着经费紧张的困难。歼-10的研制在当时是航空领域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协作面最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涉及空气动力、电子信息、材料冶金、机械制造等14个部委、100多家单位、数十万人直接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笔技术引进费用都显得格外珍贵。 面对外商的无理要求,周自全当场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我们自己做!”这句话立刻引来了外商的嘲讽:“你们研究不出来!”这种轻蔑的态度更加坚定了中方自主研发的决心。 消息传回国内后,确实引起了一些争议。有领导担心周自全的决定过于冲动,劝他要慎重考虑。毕竟,自主研发意味着要从零开始,面临巨大的技术风险和时间压力。但周自全已经下定了决心,他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凭借多年来在变稳机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周自全对颤振激励系统的技术原理有着深入的理解。他迅速组建了包括沙长安、吕杰、田福礼、李建平等专家在内的攻关团队,在主机所的支持下开始了艰苦的自主研发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颤振激励系统。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套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原计划引进的外国产品。当外方得知中方的成功后,竟然又提出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评审,但要价比当初的技术转让费用还要高出数倍。 1998年3月23日,歼10在成都首飞,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历经50余年,铸就的”工业王冠”。装载着完全自主研发的颤振激励系统的歼-10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彻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 这个看似偶然的技术谈判事件,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都面临着”卡脖子”的困境,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独立。周自全的决定虽然充满风险,但正是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1993年的那场谈判到今天,歼-10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当年那些说”你们研究不出来”的外商们,如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战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实力。你认为,在面对技术封锁时,我们还应该坚持哪些”硬气”的态度?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历史趋势解码

历史趋势解码

预测历史趋势,揭示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