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到临终才暴露真面目,他可真是东京审判最大的漏网之鱼啊,最近海外学者把他临终病房的录音给曝光了:“最后悔低估中国”成了他的人生总结,可对那三千万亚洲亡魂却是只字未提! 临终时说出的那句“最后悔的是低估了中国”,让人听了五味杂陈。 那不是道歉,不是忏悔,更不是对三千万死难者的追思,而更像是认栽后的自责。 裕仁的“悔”字,一直挂在嘴边。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悔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判断失误”。 他私下多次对侍从说,日本陆军当初严重低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原本以为“三个月拿下全中国”,结果却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泥潭。面对苏联的态度不明,美国的制裁步步加码,他显得焦头烂额。 这些话里字字句句,都透着一个战败者对战略的懊悔,却没有半句提及南京、武汉、重庆,更没有提及三千万在战火中丧命的亚洲民众。 这份“悔意”的核心,是自我保命,而不是对受害者的良知。在投降之后,裕仁曾向麦克阿瑟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但美国方面却出于政治考虑选择了包庇。 他被保留为“象征性君主”,继续留在皇宫中,每年照常参拜,却不需要面对法庭和镣铐。 东京审判开打时,28名甲级战犯站上了被告席,裕仁却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讨论名单中。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保他?答案并不复杂。 二战刚结束,冷战马上开始。为了防止日本向苏联靠拢,美国急需一个稳定的政治符号,来维持日本社会不至于大规模动荡。 裕仁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的“象征天皇”身份,让日本民众找到了情绪寄托,同时也让美军在占领期间少了不少麻烦。 正因如此,东京审判从一开始就留下了巨大的漏洞。731部队的细菌战罪行没有被追责,只因为美方要换取实验数据。 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作为战犯嫌疑人被关进巢鸭监狱,几年后却摇身一变,成为日本首相。 而裕仁作为军队最高统帅,明明批准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关键侵略行动,却始终没被放在审判席上。 更讽刺的是,裕仁在1988年8月15日,也就是日本战败纪念日那天,公开悼念战争死难者。但他没有明确说出“加害者是谁”,更没有提到“受害者是谁”。 这段讲话后来被右翼拿去大肆宣传,说天皇已经“表示哀悼”,不需要再道歉了。而实际上,那段讲话既没有提“南京”,也没有提“731”,完全避重就轻。 从头到尾,裕仁都在用“军部误判”来为自己开脱。他承认战败,却不承认侵略;他承认误判,却不承认罪行。 在他去世前的几年,侍从记录下他经常感叹:“如果当初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就不会这么轻易开战。”这句话听上去是反思,其实是逃避。他关心的是日本的失败,不是亚洲的苦难。 根据学者统计,二战期间中国死亡人数超过1800万,亚洲总死亡人数接近3000万。 这其中不仅包括战场上的士兵,还有无数平民、妇女、儿童,甚至包括被强征至南洋的劳工、被迫参战的朝鲜人、东南亚民众。 但在裕仁的字典里,这些人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悔意”只是对日本国运的哀叹,而不是对战争受害者的追责。 更重要的是,这种缺失的历史责任并没有随着裕仁的去世而终结。战后,日本国内不断有政客、学者试图“洗白”战争历史,把侵略说成“解放亚洲”,把战败说成“被迫应战”。 这些言论之所以能在日本社会有市场,根源就在于战后那场不彻底的清算。最关键的责任人没有被审判,历史的真相也就被人为遮蔽了。 裕仁的侍从日记,不是“录音”,但它比录音更真实。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决策者在晚年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他不后悔侵略,只后悔输掉;他不反思罪行,只反思战术。这一切都说明,东京审判虽然审了人,却没有真正审到根。 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仍然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仍然有人拒绝为慰安妇事件道歉。这背后,其实都能找到裕仁留下的“历史空白”。 他那句临终前的“后悔低估中国”,听起来像是总结,其实更像是一种警告——当年,他们真的没看懂中国。 而现在,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积贫积弱,三千万亡魂也早已在历史中留下不容抹去的印记。 历史可以被掩盖一时,但真相终究不会消失。那些没有被追责的人,终将被历史记住。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4评论】【7点赞】
陈醉
这个妖魔,是为日军战败而心疼,为没有霸占中国资源心疼。根本不会为中国牺牲多少人,损失多少而忏悔。这个是恶魔一个。
俊勇
倭寇必须死
用户18xxx91
单单中国就死亡3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