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0日,苏军解放长春,在伪满军政部缴获的许多战利品中,他们发现了两颗被泡在防腐液中的人头。苏军官兵不知它们是谁的头颅,有轻弃的打算。担任向导的抗联战士及时制止了他们。 抗联战士经调询,其中一颗是东北抗日联军中最了不起的英雄杨靖宇的头颅!而另一颗则是英雄陈翰章的头颅。 防腐液泡得发黄,可那两张脸谁看了都忘不掉。杨靖宇牺牲前胃里全是棉絮草根,零下四十度啊,人冻得手指开裂,枪都握不稳了,还在喊:“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陈翰章更年轻,27岁的小伙子,被绑在柱子上活割头颅,血糊了一地,嘴里还骂着侵略者。你说日本人割头是为了吓唬谁?结果呢?杨靖宇的战友们带着这份恨,在林子里又打了五年;陈翰章的老家敦化,至今有孩子在他雕像前读家书:“若为国家亡,何惜此身!” 前阵子长春伪满皇宫纪念馆直播,镜头扫过装头颅的玻璃罐复制品,弹幕突然疯了。“这哪是遗骸,是民族的脊梁骨啊”“他们本可以当汉奸吃香喝辣,偏要拿命换‘中国’俩字!”还有个老兵留言:“1946年送杨司令身首合葬,抬棺的小伙子哭哑了嗓子,那天的雪比他牺牲那年还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不到:杨靖宇死时35岁,陈翰章27岁——正是刷短视频、追星的年纪。可他们在长白山啃树皮的时候,怀里揣的是抗联传单,背上扛的是整个东北的希望。 有人撇嘴:“老提这些惨事干嘛?”可你去陵园看看!杨靖宇墓碑前总堆着新摘的野花,有小孩用粉笔在地上写“谢谢爷爷”;陈翰章身首合葬那天,敦化全城百姓跟着灵车走,白花漫得像雪片。忘什么?怎么忘? 去年有大学生在杨靖宇墓前念诗:“您没吃过自热火锅,没见过高铁提速,可您拼命守下来的土地上,再没人敢架着机枪闯进咱家门!” 说实话,某些“理中客”挺可笑,张嘴就是“仇恨该翻篇”。仇恨?我们早赢了! 记着这些,是怕有人忘了:杨靖宇的胃、陈翰章的头,还有王副团长树上刻的血字——不是为让谁咬牙切齿,是要子孙知道:中国人的膝盖,从不是天生该弯的! 若连这都轻飘飘揭过,对得起罐子里泡了八年的头颅吗?对得起他们豁出命去争的那个“将来”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5年8月20日,苏军解放长春,在伪满军政部缴获的许多战利品中,他们发现了两
海边观潮客
2025-08-13 22:24:44
0
阅读:688
蒲公英
泣念英魂[哭哭][哭哭][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