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翁香光前来料理后事,见四下无人,她解开陆小曼的衣扣,讥讽道:“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陆小曼,1903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常州,家里条件不差。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还留过洋,母亲吴曼华擅长文学和绘画,算得上书香门第。陆小曼从小在北京长大,接受了顶尖教育,会说中英法三国语言,脑子活络得很。17岁那年,她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看中,当上了英语翻译,一下子成了北京社交圈的红人。那时候的她,才貌双全,谁能想到后来的日子会那么坎坷? 1922年,陆小曼嫁给了军人王赓。这门婚事看着挺般配,王赓有身份有地位,陆小曼又有才华有颜值,可惜两人性格完全不搭。王赓是个严肃的人,天天忙公务,回家也没啥话跟陆小曼说。她呢,年轻活泼,喜欢热闹,哪受得了这种冷冰冰的日子?婚姻里没感情,日子过得像一潭死水。后来有人说她在这段婚姻里“不够忠诚”,但说实话,谁摊上这么个生活不得劲的婚姻,恐怕也得心里发慌吧。 1924年,陆小曼在演戏时认识了诗人徐志摩。那会儿徐志摩已经结婚,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陷进去了。1926年,陆小曼跟王赓离了婚,转身嫁给了徐志摩。这段感情听着浪漫,可实际过得一点不轻松。徐志摩家里反对得厉害,经济上也捉襟见肘,俩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陆小曼还染上了鸦片,身体越来越差。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死了,留下陆小曼一个人,又穷又病,日子苦得没法说。她后来的名声也因为这段感情,多了不少争议,有人觉得她害了徐志摩,有人替她喊冤,说她只是追求真爱罢了。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彻底崩了盘。身体不好,钱也不够花,这时候翁瑞午出现了。他是个医生,会推拿,帮陆小曼缓解了不少病痛。两人关系慢慢近了,近得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翁瑞午比陆小曼大不少,又是有家室的人,这关系自然引来了不少闲话。有人说他俩是情人关系,有人说只是病人和医生的依赖,谁也说不清真相。可到了晚年,陆小曼靠着翁瑞午的接济过活是不争的事实。这段关系,也成了她人生里最让人议论的一块。 陆小曼晚年没再折腾感情,把心思都放到了画画上。她的画风挺雅致,上海中国画院还认可了她的作品。可生活上,她还是孤零零的,没儿没女,靠着朋友和过去的关系勉强度日。1965年,她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骨灰后来被存在殡仪馆好多年。1988年,亲戚才在苏州东山给她建了个纪念墓。她跟徐志摩合葬的愿望,终究没实现。 陆小曼死后,翁香光按父亲翁瑞午的遗愿来处理后事。看到陆小曼瘦得不成样子的遗体,她冷不丁说了那句“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这话听着狠,可细想不简单。翁香光是翁瑞午的女儿,她对陆小曼的态度,肯定跟她爸和陆小曼的那段关系脱不了干系。陆小曼晚年靠翁瑞午养活,翁家这边估计早就一肚子意见。翁香光这句讥讽,可能是对陆小曼“傍老男人”的不满,也可能是替父亲抱不平,觉得陆小曼没真心回报翁瑞午的付出。真相到底咋样,谁也不知道,但这句刺耳的话,算是把陆小曼一生的争议推到了高潮。 说陆小曼“凉薄”,得看咋定义。她有才华,感情上也敢爱敢恨,可她的选择总让人觉得有点自私。跟王赓婚姻不幸福,她就找徐志摩;徐志摩死了,她又靠着翁瑞午过日子。每次感情转折,她都没让自己太吃亏,可周围的人却多少受了伤。王赓丢了面子,徐志摩丢了命,翁瑞午掏了钱还落了个不清不楚的名声。有人说她薄情寡义,也有人觉得她只是个被命运推着走的女人。到底咋回事,恐怕得看你站在谁的角度去看。 陆小曼这辈子,不光有感情上的风波,她在文学和翻译上的本事也没得挑。年轻时当翻译,风光无限,后来画画也有了名气。可惜这些成就,总被她感情生活的乱七八糟给盖过去了。她跟三个男人的纠葛,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她是才女,也是争议的中心,这两面咋也分不开。有人欣赏她的才情,有人骂她不守规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现在回头看陆小曼,她不像教科书里那种完美的人物,更像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有天赋,也有缺点;追求爱情,也踩了不少坑。她那年代,女人想活得自由点不容易,她硬是闯出了一条路,虽然这条路歪歪扭扭,还摔了不少跟头。翁香光说她“凉薄”,可能是气话,也可能是真看不惯她的做派。但说到底,陆小曼不是啥十恶不赦的坏人,就是个在感情和生活里没找准方向的才女罢了。
1965年,陆小曼去世。翁香光前来料理后事,见四下无人,她解开陆小曼的衣扣,讥讽
浅笑对风吟
2025-08-13 20:38:36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