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S又端出一锅“兵棋汤”:连做26场推演,主题是——大陆若对台实施封锁,会怎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13 17:19:44

CSIS又端出一锅“兵棋汤”:连做26场推演,主题是——大陆若对台实施封锁,会怎样。纸上沙盘铺得挺讲究:四档烈度、四套回应,步骤分明、变量充足。可一看他们的前提,就知道这还是熟悉的老毛病——把一场系统歼灭战,想象成回合制的“加码游戏”。 它把冲突划成层层递进:从登船临检,到潜艇布雷,再到划禁航区,最后外溢至台湾本岛、关岛,甚至牵动日本;台北从克制到还击,美国从旁观到全面开战。听起来很科学,像楼梯。问题是,真打起来不是爬楼,是跳楼。目标若是夺取政治终局,谁会在海上玩“拦船执法”拖时间?系统作战讲的是一锤定音,决不是流程合规。 报告里还有一堆“天数模型”:几天没天然气、几天电力下滑。表格惊悚,逻辑单薄——那只是设定的产物,不是命运的剧本。倒是它自己设计的一幕“雷霆开局”接近现实:首轮重创台海空力量,紧跟瘫痪能源与港口;美军从日本护航补给,却在远海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停航一周再组织;到战役中段,美机损失达四百余架、轰炸机折损过半,航母与主战水面舰艇近乎打残,太平洋大片空域落入解放军作战节奏之内——这些数字出自他们的桌面,不是我们的宣传。 但连他们都没回答一个致命细节:就算商船闯进了港,如何卸?港内是导弹最佳几何学:在泊位上打沉几条大吨位船,靠泊面瞬间“封死”,后续补给再多也是海上浮财。这类“港内拒止”既实用,又有强烈的心理效应。真正叫人不安的,不是海峡线上漂着几艘驱逐舰,而是你的码头成了坟场。 其余那些场景,更像是“为了多跑几次模型而生”。读完,反倒看清一个不情愿的结论:要么不打,要打就得直捣黄龙。中途收手的成本,比一口气打穿更高;而一旦开到极限,解放军在封锁商港、港内打击、全域制空这些关键环节上,占优的概率不低,美日的防御强度很难长期维持。推演作者用的是“损益分析”的语气,说的却是“赢面”的事实。 如果真到动手那天,动作不会是循序渐进。第一波要做的,是拔掉空军、压沉海军、切断能源与通信,随后对主要港口实施综合封锁:航道布雷、泊位堵塞、远程持续火力覆盖,逼迫外部援助在时间窗一打开就遭遇“不可承受的风险”。这样才能缩短战役周期,把干预窗口压到最窄。 风险也摆在那儿:华盛顿最容易犯的错,叫“低烈度存在维持现状”。可从这份推演的数字看,一旦这层薄膜被戳破,美国没有“半只脚”的选项——要么全力投入,要么转身离场。前者意味着在西太平洋承受航母、轰炸机和战术航空的高额损失,后者则是战略信誉被瞬间掏空。两条路都不好走,所以他们才如此勤奋地在棋盘上“找第三条路”。 可惜,海峡不是课堂,节奏由制电磁、制信息、制空制海的那一方决定。所谓“分档升级”,更多是给决策者看的心理安慰。真正的作战系统讲协同、讲压制、讲节拍,一旦节拍被对手掌控,后面所有救场动作都会变成“慢半拍”。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在推演里写下的现实。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这类推演反映的是他们的恐惧,不是我们的夸口。没有哪场现代战争会像键盘一样“敲回车就结束”,政治、外部环境、联合作战链条都会制造不确定性。恰恰因此,才更要求在开局阶段实现体系压制,把变量压缩到最低,把时间变成盟方的敌人而不是我们的。 参考资料:《 美智库警告:美军干涉台海伤亡将过万,地面部队敢下场损失更惨重-凤凰网 》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