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深深嵌入在自己所在的生存情境中的,超越困境的雷霆一击需要莫大的因缘助力,而大多数时候,一个人的行动都超越不了原有系统的“逃逸速度”,最终只能滑落回旧日轨道。
当正向的行动得不到充分的镜映、关系承载、价值和意义确认时,维持新动作的心理效能成本就会持续拉升。这时候你不再是充能,而是在漏电,在时间的作用下,人跌回虚弱态是必然的。
从多重自体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并非是同一个“我”的意志的反复失败,而是不同自体在受到相应扰动后被激发了不同的经验组织方式。就像“活力的自我”想要改变,想要创建目标和希望,这是人天然就携带着的成长动机,但它在旧的系统中会反复受阻甚至受创。一旦遭受阻碍,或者失去安全的经验组织,人就会转换自体,这时候“抑郁的自我”登场,而ta,会近乎本能地停止一切探索活动,ta只想规避所有风险和伤害,只想在有限的心理资源下以最小的代价维生,ta只想“休息”。
所谓的强迫性重复,并非是要重复受苦,而是不断尝试脱困却不得的循环。没人想要受苦,除非看似受苦的行为中包含着更为深切的利益:依恋的维持,意义的确认,风险的规避,欲望的补偿。
一个人的困境,既是经验世界里的,也是由这个经验世界所塑造的周遭环境意义上的。那个自我空间里已经装满了旧的记忆、关系、地点、行动习惯、体验和思考的方式。当这些节点以一种稳定的结构彼此咬合时,它们就会构成自动执行的路径——人永远都是关系和情境依存的。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多做一点新事”,而是要在物理和心理层面同时打散和替换这些稳定节点,让它们无法再原样拼合。
而最持久的改变,必然是心理地貌的改变,是我们在一个新的河道里自然流淌的方式,它不需要挣扎,不需要费力,但却需要我们能看到自己每一个行为和选择可能指向的后果,我们越是能感知这样一个因果链条,就越是能守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