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体客体经验的人,追求的不是爱,而是回应。一个孩子的儿童早期,是...

花红情感 2025-08-15 15:14:39
缺乏自体客体经验的人,追求的不是爱,而是回应。 一个孩子的儿童早期,是极度需要被充分共情发展自体的阶段。如果父母,没有在将孩子展现在这个时期的自信勇敢,或是一些自大,竞争性的行为时,给予接纳,赞赏性情感回应,而是视为具有对父母威胁性的敌意,并进行警告,打压等等。 孩子的夸大自体就无法发展,并会将需求的不满足持续用失望,愤怒的方式表达。从而在获得认可这个需求上反复受挫。 最后,形成一个极度需要回应的自体。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无法通过积极情感去链接关系的。他不懂得通过正向表达,主动付出去构筑一段美好关系,只会执着地,想方设法去刺激别人,诱导对方给出回应。 比如,明明喜欢一个人,却通过让对方反感的方式去逼迫,靠近别人。比如,反复地在亲密关系里服从性测试,试探,激怒别人。 这些行为,哪怕明知道对方会反感,讨厌,以至于别人被我们挑拨起,激烈地辱骂我们,从而离开。虽然内心的确会愧疚,却也在暗暗地爽。毕竟潜意识里,会将别人的剧烈回应解读为,他竟然对我有如此大反应,这就是在意我,爱我的表现。 甚至是,那些平日里忍不住不分场合炫耀,用夸张言行博眼球,交浅言深暴露隐私,将黑红当成真红,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对通过正途,通过用让人喜爱,接受的方式去获得认可,关注有着羞耻感。 我们的夸大自体在幼年遭受了太多敌视打压,创伤固着,只能用这种破坏关系的方式,寻求一种遮遮掩掩的满足。 以及,我们还会去认同那些让人受挫的依恋对象,不断寻找或是将别人变成忽略自己的人,通过持续刺激去唤起对方回应,来获得一种被冷漠地关注的满足。 人贯穿一生,都需要自体客体的满足。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自己的这份需求,理解过去缺损自体为自己带来对于当下的影响,主动在人际关系里寻求,补足这部分。 同时,慢慢尝试建立一种但凡尝试了,不管成败,都愿意自我肯定,自我鼓励的做事方式。自体才会慢慢变得凝聚,才能真正从这个阶段里走出来。

0 阅读:0
花红情感

花红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