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5个日本兵被八路军堵在窑洞之中,我军想让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但他们不仅拒不投降,还对着八路军破口大骂了起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夏天,河北滹沱河畔的崞县西头村正沉浸在一片欢腾中。三千多名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庆祝八路军端掉了日军在当地最大的据点。 可就在这喜庆的时刻,村东头突然传来一阵枪声,果然,鬼子来偷袭了。 带队的八路军指挥员曾美早就料到这一手,他提前在村子周围布下岗哨,枪声一响,立刻组织群众转移,同时指挥游击队埋伏在山坳里,专打日军的软肋。 这场战斗打得干脆利落,30多个鬼子死了大半,剩下的15人慌不择路,钻进了一个土窑洞里。 窑洞易守难攻,洞口狭窄,鬼子架起机枪,摆出一副死扛到底的架势。曾美派人喊话劝降,承诺优待俘虏,可这帮鬼子不仅不领情,还破口大骂,甚至扔出手榴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远处哨兵传来消息,日军的增援部队正在逼近。曾美盯着那个黑黢黢的窑洞,突然对身边的战士和乡亲们说:“省些子弹,把他们活埋了吧!” 这个决定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八路军向来优待俘虏,这么做会不会违反纪律?可曾美心里清楚,这些鬼子拒不投降,就不是俘虏,而是顽抗的敌人。 老百姓一听要活埋鬼子,抄起铁锹、镐头就往窑洞顶上爬。黄土顺着洞口哗啦啦往下灌,里面的鬼子这才慌了神,可已经来不及了。 不到半小时,窑洞被彻底封死,15个鬼子被活活闷死在里头。事后,曾美不仅没受处分,反而受到表彰。 原来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发现同伙已被歼灭,只能灰溜溜撤走。这一仗,曾美用最果断的方式保护了战士和百姓,也震慑了敌人。 曾美这个名字,是周总理给他改的。他原本叫曾昭泰,长征时在红军总部当参谋,直接跟着周总理工作。 1937年他想改名曾美德,周总理说干脆去掉“德”字,单名一个美。这个带着期许的名字,伴随他走过烽火岁月。 从江西兴国走出来的曾美,16岁参加红军,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正是他奉命侦察选址,最终确定了那栋改变中国命运的柏辉章公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着游击队在晋察冀和鬼子周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活埋鬼子的事传开后,有人质疑手段是否过于残酷。但了解历史背景的人都明白,当时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他们扫荡村庄,屠杀平民,甚至用活人做细菌试验。 相比之下,对拒不投降的敌人采取极端手段,既是战场上的无奈之举,也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 曾美晚年常说,想到牺牲的战友就忍不住流泪。他活到101岁,弥留之际还在问:“我们的人都安全吗?”这位老将军的一生,正如他在百岁生日时写下的那句话:“我的一生属于人民。” 窑洞里的15个鬼子,至死都没放下武器。他们的顽固,恰恰印证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毒害之深。而曾美的决断,则彰显了中国军人在保家卫国时的智慧与勇气。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如今,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里陈列着曾美的少将礼服,那些斑驳的弹痕和褶皱,无声诉说着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每次看到这些实物,人们都会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曾美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 对此,您怎么看呢? 官方信源: 人民网《曾美同志生平》 共产党员网《党史故事丨这套少将礼服的背后,是抗战老兵曾美烽火岁月里的铁血忠魂》 《1943年,八路军团长下令活埋日军,战友:这是违反纪律!结果如何》
1943年,15个日本兵被八路军堵在窑洞之中,我军想让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但他们不
提莫说热点
2025-08-12 11:52: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