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软禁中的张学良被秘密转移至重庆,国民党中将李觉听到风声后,通过军统特务张严佛的关系,三次前往张学良的住所探望。 西安事变后十年,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张学良究竟身在何处?1946年夏天,重庆山城里发生了一场秘密会面。昔日的东北少帅与国民党中将李觉的三次相聚,牵扯出军统内部的复杂关系网,也见证了一代传奇人物的人生落差。 李觉(1900―1987),1900年生,湖南长沙人。192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9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党政府第25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4月,随着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李觉被调任重庆中央训练团分团处主任,负责处理西南三省滞留的近六万名待复员军官。 这项工作让李觉在重庆结识了军统局书记张严佛(1901—1971),湖南醴陵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在程潜的第六军司令部任过少校、中校科员、科长等职。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调查科副科长,转入特务处后任特务处书记长。两人都是湖南老乡,加上李觉为人仗义,经常帮张严佛解决实际困难,彼此关系密切。 1946年7月,张严佛向李觉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张学良夫妇已被秘密转移到重庆。张严佛早年在西北剿总工作时曾是张学良的下级,知道李觉与张学良有过交往,便主动提议一同去探望。 第二天,李觉夫妇在张严佛安排下来到张学良的秘密羁押地。十年未见,昔日的东北少帅已是满头白发,身体发福,牙齿脱落过半。赵一荻也已芳华不再,满脸倦容。负责看护张学良的军统特务刘乙光在场维持秩序。 这次重逢让李觉深感震撼。张学良比他大一岁,但此时看起来却格外苍老憔悴。几人避开政治话题,只聊一些生活琐事。下午时张学良兴致颇高,与李觉、张严佛打了一下午牌,直到傍晚才依依惜别。 回程路上,李觉询问张学良能在重庆待多久,张严佛回答估计半个月。几天后,李觉再次联系张严佛,希望去陪张学良聊天。第二次见面时,张学良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想必是张严佛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了特殊照顾。 十几天后,张严佛急忙找到李觉,说张学良很快就会被转走,如果还想见面必须抓紧时间。李觉立即赶去进行第三次探望。这次离别格外不舍,张学良和赵一荻一直送出很远才止步,这也成了两人最后一次相见。 1946年10月,张学良夫妇被秘密转移至台湾,从此李觉有生之年再未见到过张学良。1949年参加湖南起义。同年8月与黄绍f等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李觉选择留在大陆,1987年去世。 张严佛后跟着程潜进行”和平”活动,解放后被捕,1971年病死于战犯改造所。1983年平反为起义人员。而张学良则在台湾继续被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 这段1946年重庆的秘密会面,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复杂人际关系。军统内部的人情往来,让软禁中的张学良得到了短暂的温暖。李觉通过张严佛的关系能够三次探望张学良,既体现了同乡之谊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当时国民党内部管理的某种松动。 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即使在严密的监控体系下,人情关系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张严佛作为军统要员,利用职务便利为旧上级提供帮助,李觉则凭借与张严佛的友谊得以探望张学良。这种复杂的关系网络,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耐人寻味。你觉得在那个动荡年代,这种跨越政治立场的人情往来意味着什么?李觉最后选择留在大陆,张严佛参与和平活动,他们的人生轨迹又给我们什么启示?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1946年7月,软禁中的张学良被秘密转移至重庆,国民党中将李觉听到风声后,通过军
熹然说历史
2025-08-12 00:16:29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