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也慌了!国际调解员落户于东方大国!当联合国还在为搬迁总部扯皮时,中国用调解院给全球治理开了扇侧门,这里没有冰冷的石阶,只有调解室的茶香;没有律师天价账单,只有区块链存证的低成本;更没有大国霸权的阴影,只有文明对话的曙光!
众所周知,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则位于瑞士,而国际法院则坐落在荷兰的海牙。
虽然这些国际组织名义上代表着全球各国的利益,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使命,但实际上,其话语权却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
面对这样的局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表达自身合理诉求时,往往遭遇重重阻碍和不公平对待。
联合国这一国际平台,似乎在某些时候更像是几个强权国家展示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舞台,而非真正的多边合作场所。
尤其是当中国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发展中国家携手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建设性方案时,总有一些国家利用一票否决权,将其变成打压他国的工具,置全球和平与发展于不顾。
这种行为不仅削弱了国际社会的团结与信任,也严重损害了联合国作为国际公认多边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阻碍了全球共同发展的步伐。
联合国总部是否搬离纽约,这个由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多年来不断提出的议题,至今迟迟无法实现。
美国凭借其东道主的特殊地位,几乎将联合国总部当作自己的“后花园”,在运作上为所欲为。
比如,2019年俄罗斯提出将联合国裁军委员会迁往日内瓦的建议,虽然美国没有在安理会直接行使否决权.
毕竟程序性议题不适用一票否决权,但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中,美国联合其盟友,以压倒性多数阻挠了俄罗斯的计划。
这场投票与其说是民主决策,不如说是一场“合法的群体斗争”,各方力量明争暗斗,令俄罗斯的努力付诸东流。
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竟然将签证作为外交武器。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代表团成员频频遭遇签证被拒,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纽约的活动被限制在住处与联合国大楼之间,连去街角买个热狗都成了奢望,令外交活动遭受严重干扰。
除此之外,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到2024年底,美国拖欠的会费预计将高达26亿美元,这直接导致联合国总部因资金紧张而停运电梯,场面一度被戏称为“丐帮总部”。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更曾扬言退出联合国,并试图推行“按绩效付费”的方案,似乎想将国际组织变成美国的附庸。
前国务卿蓬佩奥曾公开宣称“美国是联合国最大贡献者”,却被网友反击道:“先把欠费补齐,再说话!”
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频频成为关键决议被卡壳的原因。
2023年,美国单方面否决了由186个国家支持的《禁止核武器条约》。
俄罗斯则在乌克兰问题上多次投反对票,导致包括叙利亚阿勒颇救援物资车在内的多项关键决议无法通过,救援行动被战火拖延。
这种“一票否决全球”的制度设计,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愤懑,国际社会公平公正的理想正面临严峻挑战。
正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下,2025年5月30日,由中国倡议、全球数十个国家参与的《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
香港的独特地位为此提供了绝佳土壤:“一国两制”框架,使其既有与国际接轨的普通法体系,让西方国家不易挑剔,又背靠中国内地,面对外部干涉时更有底气。
院内采用区块链存证,将证据上链固定,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公证。
国际调解院的运行机制也颇有新意,它不设大国否决权,实行“一国一票”的集体决策原则,即使是中国自身也不设特殊席位。
这种平权设计,让埃塞俄比亚代表由衷感叹:“终于能挺直腰杆说话”。
国际调解院的出现,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争议解决提供了新选择,使他们在处理纠纷时不必再过度依赖西方法官的判决,调解书还能通过人民币清算系统得到强制执行,这在某些情况下比《纽约公约》更为直接有效。
更深远的是,它提出的“发展权是最大人权”等理念,将碳排放权、粮食安全等纳入调解范畴,正在对西方主导的国际法哲学根基提出新的思考维度。
说到底,联合国是否搬家,或许已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