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是第一位阅读马克思书籍的中国人,却一生并不信仰任何主义。他一生信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却对政治仕途丝毫不感兴趣。他留学海外多年,游学多国,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了如指掌,但全身毫无“洋味”,更反对崇洋媚外。 陈寅恪这名字,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他在学术圈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1890年7月出生在湖南长沙,家里是江西修水人。那时候清朝快完蛋了,他家背景牛得很,爷爷陈宝箴当过湖南巡抚,推动过维新变法,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母亲俞明诗也出自书香门第。从小他就在家塾里念四书五经,学算学地理啥的,基础打得扎实。1900年爷爷去世后,一家子搬到南京,父亲办私学堂,他在那儿接触了点英语和体育,算是开了眼界。 话说1902年,他才13岁,就跟大哥陈衡恪一起坐船去日本留学,进了东京弘文学院,自费念书。宿舍条件一般,他每天早起学日语和基础课。三年后,脚上旧病犯了,肿得走路都费劲,只能回国养病。1907年考进上海复旦公学预科,认真听课记笔记。毕业后,靠亲戚帮衬,1910年去了德国柏林大学,学东方语言。 之后转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又去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院,继续深造。1918年拿到官费,去美国哈佛大学跟兰曼教授学梵文巴利文啥的。留学生涯加起来十几年,他精通蒙古文藏文满文西夏文梵文巴利文突厥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可他从没拿过学位,就一门心思攒知识。经济上时不时捉襟见肘,他就省吃俭用,买最便宜的面包凑合,边吃边琢磨学术。 其实陈寅恪从小就对政治不感冒,尽管家里人脉广,父亲官场经验多,但他总躲着那些话题,宁愿翻诗集也不看官文。1911年在德国留学时,他最早接触到马克思的书,读了《资本论》德文版,还认真标注重点。但他从来不信任何主义,坚持把学术和信念分开。 游学欧洲,他见过英国议会辩论,法国街头示威,德国工厂运作,美国大学讲座,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了如指掌。回国后,他穿传统长衫,用筷子吃饭,聊天时总强调本土文化的价值,反对盲目学洋人。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外来东西再好也比不上自家底蕴。在学术讨论会上,有人吹西方技术,他就摇头,说本土遗产有独特内涵,不能一味模仿。 他坚持学问要纯净,不让预设观点干扰研究。讲课时提醒学生保持客观,区分知识和信念,避免外部因素掺和。陈寅恪这人骨子里信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不古不今,不盲从任何潮流。他反对政治介入学术,认为那样就丢了纯粹。早年接触马克思主义,但一生没信仰过啥主义,就是专注研究历史和文学。 1925年他从德国回国,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跟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1928年清华改制,他兼中文历史系教授,还在北京大学兼课。19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他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1年去香港大学客座,次年转广西大学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定居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转中山大学。 他专攻中古史,写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分析李唐王朝崛起;《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考察制度变迁;《元白诗笺证稿》,用史料解诗;晚年花多年功夫写《柳如是别传》,桌上堆满手稿。 1950年代眼疾加重,他戴墨镜找资料,让助手读给他听。1962年不小心滑倒,右腿骨折,进医院治疗。晚年身体越来越差,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因心力衰竭和肠梗阻去世,79岁。妻子唐筼不久后也走了,两人骨灰后来安放在江西庐山植物园。
陈寅恪是第一位阅读马克思书籍的中国人,却一生并不信仰任何主义。他一生信仰独立之精
运赛过去
2025-08-11 16:23: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