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中正在南京观看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军劫掠,当地村民将其重新掩埋,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被重新发现,由国民政府接收,存放于南京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 后母戊鼎原名叫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吴培文家农田挖出来,那时候抗日战争正打得火热。村民夜里干活,从几米深的坑里抬出这个八百多公斤重的青铜家伙,鼎身方方正正,表面有兽面纹饰。日军听说后过来搜,他们赶紧把鼎切成几块,敲掉鼎耳,用土盖好,花了三个晚上埋回去,不留痕迹。1946年抗战结束,安阳古物保存会的人知道鼎在哪,上报国民政府。官员派人去武官村,让吴培文帮忙挖,村民又挖开土,抬出鼎身,清理干净,运到县政府放着。然后装火车,沿铁路慢慢送到南京,交给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人员登记保护起来。 1948年5月29日,这鼎在南京中央博物院第一次公开展出,展厅里摆着,四周其他文物衬托。蒋中正亲自去看了,走近鼎身,观察结构和纹饰,摸了摸鼎壁,随从拍了照片。展览引来不少官员和老百姓围观,大家议论鼎的历史价值。鼎重体积大,运输难,成了后来留下的原因之一。整个过程从出土到展览,体现了当时保护文物的努力,也反映战争对文化的影响。 1949年国民党撤到台湾,带走北京故宫和南京中央博物院近七十万件文物,但后母戊鼎太大太重,没进转移清单,就留在大陆。工作人员检查确认后,鼎继续搁在博物院库房。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好,鼎从南京调到北京,用专用车运,沿路慢慢走,到了放展厅中央,当镇馆宝。2011年学界考证铭文,改名后母戊鼎,博物馆换标牌和说明,两岸学者开会讨论,一致同意。这鼎现在还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常年维护,清洁检查,吸引人研究。
1948年,蒋中正在南京观看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
运赛过去
2025-08-07 13:1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