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张罕见的林总全家福。父亲林明卿坐在正中间。林明卿在家乡湖北黄冈回龙镇开设私塾,要求儿子林育蓉每日练字。10岁的林育蓉偷偷将毛笔尖烧焦,模仿父亲笔迹批改自己的作业,被林明卿发现后罚跪祠堂。林育蓉在祠堂墙上用炭笔写下:字如枷锁困蛟龙,他日腾空破九重。 林明卿这个人,出生在1877年的湖北黄冈林家大湾,那地方是个典型的农村家庭,祖上几代都靠种地过日子。他小时候读了点书,学了识字和算术,后来出去闯荡,先在当地铺子当伙计,攒了点经验,又跑到汉口江边轮船上做账房,管着货物进出和账本对账。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实际挣钱的重要性,回来后在家乡开了间布厂,织棉布卖给周边村子,同时在自家院子里弄了个私塾,教村里小孩读书写字和念经书。他娶了陈氏做老婆,两人一起打理家务,陈氏会纺纱养鸡,帮着补贴家用。他们生了六个孩子,四个儿子都用“育”字起名,体现出对后辈的期盼。 林育蓉是老二,1907年12月5日出生在林家大湾。从小他就帮家里干活,捡柴禾、喂牲口,农闲时候跟着父亲学认字。九岁进私塾,每天和其他小孩一起练笔画,父亲管得严,强调规矩和勤快,常拿“忠臣孝子,读书耕田”这样的家训教育大家。尽管家里不富裕,林明卿还是尽量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连闺女也教识字。林育蓉在私塾里表现还行,但十岁那年出了件事:他嫌每天练字太烦,偷偷烧了笔尖,学父亲的样子改自己的作业,结果被发现罚跪祠堂。他在那儿用炭笔写了句诗,意思是字帖像枷锁困住蛟龙,将来要冲破云霄。林明卿看到后没多说,第二天就给儿子加了算术课,教他打算盘做加减乘除。 1917年,林育蓉转到浚新学校念书,那学校是家族办的,校训“勤勇朴诚”还是他抄的。他在那儿对看书感兴趣,课外常借书读,还参加村里活动。1921年去汉口中学上学,宿舍条件差,他省吃俭用,从饭钱里挤出点买《新青年》杂志寄回家。林明卿收到后,把杂志和《朱子家训》绑一起寄回去,信里劝儿子别空谈主义,当地陈家米铺招账房,月薪八块银元,干这个靠谱。林育蓉不服,回信夹了《申报》上吴佩孚镇压工人的新闻,边上批注说父亲的算盘算不了天下大事。 1923年,林育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去广州,1925年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军事技能,练操场行军和战术。1926年参加北伐,当基层军官,管小队打仗。1927年加入南昌起义部队,后来去井冈山,担任红军指挥,协调多次作战。他和父亲一直通信,尽管想法不同,林明卿信里总表达对儿子选择的担心。林育蓉逐步升职,领导部队执行任务,到1937年参加平型关战役。 那仗打完,他托人带200银元给父亲。林明卿回礼一盒家乡茶叶,底下藏了黄冈县志和《曾国藩家书》。林育蓉收到后,用子弹壳装茶叶寄回去,附言说胡虏没灭,无心顾家,弹壳煮茶味道更猛。 林明卿在家乡继续管布厂和私塾,教书育人,坚持传统价值观。他不赞成儿子走革命路,但也没断了联系,总通过书信和礼物交流。林育蓉在军中越来越重要,改名后担任高级职务,但家庭纽带没断。1958年全家福照片里,林明卿坐中间,周围儿女环绕,林育蓉也参与,记录了多年后的团聚。这照片背后,是父子俩从私塾冲突到通信往来的历程,反映出时代变迁下个人选择的拉锯。 林明卿的教育方式典型旧式,严苛要求纪律,但也注重实用技能,像加算术课就体现了他的务实。林育蓉从小显露出独立性,那句诗墙上写下后,父亲的沉默和调整课程,或许是默认了儿子的抱负。两人通信中,林明卿总劝回归实际,儿子则用时事回应,显示出代沟却又互相尊重。1937年的礼物交换,更像是一种无声对话:银元代表儿子对家的支持,茶叶藏书是父亲的提醒,子弹壳茶叶则是儿子对国事的坚持。这种交流方式,接地气又真实,体现了那个年代家庭的韧性。 历史上,林明卿的私塾不光教儿子,还影响了当地不少孩子,许多人后来识字后出去谋生。林育蓉的童年经历,练字罚跪那段,成了他后来回忆中的转折点,推动他追求更大舞台。
1958年,一张罕见的林总全家福。父亲林明卿坐在正中间。林明卿在家乡湖北黄冈回龙
运赛过去
2025-08-07 11:19:24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