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一番激战过后,2号阵地仅剩下一个新兵蛋子!新兵殊死抵抗,拿起手榴弹扔向敌人,不料一战击杀140多名敌人,创造了单兵击杀纪录......
朝鲜战争爆发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没两年,美国带着十几个国家组成的队伍,把战火一路烧到了鸭绿江边上。
国内老百姓不干了,大街小巷都在喊要上前线。
就在这当口,四川南充有个叫林炳远的年轻人,跟着父亲上街办年货时听老人家念叨:"现在过上好日子得感谢国家,咱们家得出人去朝鲜打仗。"
这话说进年轻人心里了,林炳远和他二哥抢着报名,镇上七十多号人挤在征兵处,最后就数他身子骨最结实。
临走那天,他爹往他包袱里塞了双新布鞋,乡里乡亲敲锣打鼓送到村口。
小伙子心里憋着股劲儿,非得在战场上给家里争光不可。
坐着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到了东北,新兵训练可没少吃苦头。
四个月里白天练打靶,晚上学挖战壕,最要命的是雪地里趴着练匍匐前进,冻得手指头都伸不直。
林炳远记着教官的话:"战场上能活下来的,都是会找掩护的主儿。"这话后来在上甘岭派上了大用场。
1951年深秋入朝时,满眼都是炸塌的房梁和焦黑的土地。
等到了上甘岭那会儿,大伙儿才明白为啥要死磕那几座山头——谁占了高地,谁就能把炮弹往对方阵地上招呼。
林炳远他们连的任务是夺回597.9高地的2号阵地,这地方被敌人用铁丝网围得跟铁桶似的。
那天是1952年10月31日,天还没大亮,咱们的炮火先给对面来了顿"铁雨"。
趁着美国兵缩在工事里不敢冒头,林炳远背着炸药包就往铁丝网底下钻。
子弹在头顶嗖嗖飞,他愣是像条泥鳅似的摸到了跟前,等导火索哧哧冒烟的时候,他连滚带爬退到安全距离,轰隆一声炸出个三丈宽的大口子。
拿下阵地容易守起来难,美国佬哪肯吃这个亏,飞机大炮轮着番往山头上砸。
打到11月5号凌晨,阵地上能喘气的就剩林炳远一个。
眼瞅着山脚下黑压压上来一百多号美国兵,这小子急中生智,躲进个炮弹坑里摸出颗手榴弹。
要说也是赶巧,这颗手榴弹不偏不倚砸在敌人堆里,正巧引着先前没炸完的炸药包。
轰的一声响,对面倒下一大片。林炳远来劲了,把能找到的手榴弹全招呼过去,硬是吓得剩下的敌人连滚带爬退了回去。
后来打扫战场数弹壳,光他一个人就撂倒140多个,创下整个朝鲜战场单兵杀敌的纪录。
这事后来上了军报,连彭老总都听说有个四川兵特别能打。
不过林炳远自己倒实在,退伍后跟人唠嗑时说:"哪是我能耐大,要不是咱们的坑道修得结实,早让美国飞机炸成灰了,再说那最后一颗手榴弹,纯粹是赶上了巧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