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音公司中国藉首席科学家嘲笑梁启超儿子工资低,他霸气回怼:我灵魂比你高贵。
1949年,辛辛那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梁思礼穿着黑色学士服,手里握着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证书,台下坐着不少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些人已经决定留在美国发展。
梁思礼的导师找到他,提供了一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作机会,年薪8000美元,在当时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但这位梁启超的小儿子摇了摇头:“我要回国。”
同期的留学生中,确实有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在美国的航空航天企业找到工作,参与了包括导弹在内的军工项目研发。
1950年8月,梁思礼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行李箱里装着两套西装和三十多公斤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的重要参考。
回国后的梁思礼被分配到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了从零起步的导弹研制工作,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连基本的计算工具都缺乏。
1956年,钱学森组建导弹研制团队时,梁思礼成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导弹准确飞向目标,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异常困难。
同一时期那些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们正参与着美国的导弹项目,他们的工作环境优越,薪水丰厚,技术条件也远超国内。
但梁思礼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1960年东风一号发射成功时,他站在酒泉发射场,看着导弹升空的那一刻,眼中含着泪水。
1980年代,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梁思礼遇到了曾经的留学同窗,对方已经是美国某大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年薪数十万美元。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回国时,梁思礼平静地说:“我们同样在研究导弹技术,但方向不同,你们的导弹可能瞄准我的祖国,我的导弹是保卫我的人民。”
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成为那个时代爱国科学家的经典表述,梁思礼用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选择逻辑。
在国外的生活确实更加优渥,梁思礼的一些同学住着别墅,开着好车,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他住的是北京航天大院的简陋宿舍。
但梁思礼从来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他常说:“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能为自己的国家造火箭。”
1962年,东风二号首次试射失败后,梁思礼带着团队在戈壁滩重新计算了数万组数据,他们用手摇计算机一点点验证每个参数,经常工作到深夜。
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梁思礼写下了大量的技术笔记,他总是在笔记本扉页写上父亲梁启超的话:“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梁思礼负责研制的导弹为这次试验提供了重要保障,消息传来时,整个研制团队都激动不已。
此时留在美国的那些同学们也在新闻中看到了这个消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但历史已经不能重来。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专家再次立功,从导弹到卫星,他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
梁思礼的妻子赵菁曾经对他说:“如果当初留在美国,我们的生活会轻松很多。”梁思礼笑着回答:“但我们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做为国争光。”
晚年的梁思礼经常收到来自美国的邀请,一些大学希望他去做访问学者,条件都很优厚,但他总是婉言谢绝:“我的根在中国。”
2006年,梁思礼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拿了多少钱,而是我参与建设的国防力量让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杆。”
那些选择留在美国的同学们,有些在技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商业上也很成功。但梁思礼从不羡慕他们的物质生活。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财富有很多种,我选择了精神财富,看着中国的火箭发射成功,那种自豪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2016年,91岁的梁思礼在北京去世,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的导弹工业体系,也见证了无数像他一样的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在梁思礼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航天系统的年轻人,他们说:“梁老师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如今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这其中凝聚着梁思礼这一代人的心血,他们用自己的选择,为后人铺就了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