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看,比丝绸要早得多的跨地区的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06 20:59:16

从全球范围看,比丝绸要早得多的跨地区的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孕育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现了光辉的中国文化特色。   爱玉是中国人的天性,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喜爱的是昆仑山的和阗玉。和阗玉是玉的精英中国道德的象征。古人奉为宝物称之真玉。   今人作为国宝,谓为国石玉器文明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一走上历史的舞台,它就不是物质的,而是社会的、精神的,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我国从殷商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完成了和阗玉的政治化、宗教化,物质、社会、精神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是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考古挖掘中,在新疆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和阗玉制成的玉斧、玉串珠据悉,在距今已有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已出土了和阗玉玉器。   在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玉片也可能来自和阗玉。1976年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阗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发现成批的玉器。这证明此时和阗玉已源源进入中原成为王室之宝。   当时的奴隶主们不论祭祀、朝见皇帝及各种礼仪集会,都必须用玉,死后还要用玉器同葬玉的用量十分惊人。   因此,这时的“玉石之路“必定比较完善了而当时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也保证了“玉石之路”交通畅通,否则那么多的玉石是到不了殷都的。   以《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最高统治者的西域资源诉求看,玉石是中原文明最渴望得到的战略物资,对于建构中原王权意识形态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爱玉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正是根植于这一时代。   古人曾认为“石美者为玉”,这是古人对美最早的认识,因为知道了美所以有了最初的文明这也是新疆与内地、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始。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此“玉石之路”因丝绸贸易的日渐兴旺而变得繁荣起来。在汉代,出现了一个重要地名这就是《史记》中所说的“玉门“以及《汉书中记述的“玉门关”。   为什么叫“玉门”、“玉门关“而不叫“丝门”、“丝门关“呢?这个史实反映了和阗玉沿“玉石之路”向东输入中原的铁的事实,而不是丝绸。   玉门关处于新疆与甘肃交界地带是运输和阗玉必经之地。当时的汉武帝非常重视和阗玉因此,设置亭障都尉把守,并以“玉”命名,"玉门“即玉石输入之门,"玉门关“即玉石上税、挑选入宫之门。 对“玉石之路”的学术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从四千年之久的“玉石之路”发展演变为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   唐僧玄奘在629—645年之间西行取经时路过喀什噶尔并记为怯沙,他同时解释“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段内,两汉时期分为北、南二道而魏晋之后分为南、中、北三道。无论如何分道,人们都更倾向于把疏勒城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在西端的总汇之处。   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促成疏勒城变为古代的国际性商业城,使西方的商队都不约而同地大批集中到这里做生意。   虽然这7000多公里路对古代的任何商队而言都是难如上青天的,但是,各国的商品仍然还是成年累月、浩浩荡荡地分头涌进欧洲和中国市场。   这不是鬼使神差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路途中有着许多商品集散、中转站。而在中国境内,最理想的商品集散、中转地,则莫过于当时的疏勒城。   在地势上疏勒西倚葱岭东对瀚海。东方的商队,沿途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此地;西方的贾客只有从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才能抵达这里。   对东方而言,它是王朝的西端边陲。对西方而言到达疏勒就等于到达秦(中国)。因此喀什噶尔是远古时期的玉石贸易中心,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0 阅读:2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