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

梦幻星河缘 2025-08-06 19:30:23

1842年,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婴儿立于道旁,那是他的妻子和孙子。海龄勒住马蹄跟妻子诀别,让她从起火的北门逃出城去,说完抱着孩子跃进旁边的熊熊大火中。 镇江城北门,京口副都统海龄,正带着仅存的四十名亲兵,冲向城外英军的阵地。 就在这赴死的路上,他勒住战马,看向他的妻子怀抱尚在襁褓中的孙子。 海龄强示意妻子从起火的北门逃生。 然而,妻子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后抱着孩子,转身跃入了烈焰之中。 目睹此景的海龄,老泪纵横。 1842年夏天,长江之畔的镇江城,已成为英国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 七十余艘战舰横陈江面,炮口对准这座扼守漕运咽喉的战略要地。 城内守军仅两千四百余人,其中一半是临时调来的青州兵。 他们的武器多是祖传的长矛大刀,火器寥寥无几。 而江面上的英军,拥有七千多名训练有素的海军陆战队员,更有七十余门舰炮提供强大的火力覆盖。 更令人心寒的是,两江总督牛鉴率领的上万援军,就驻扎在不远的丹阳,却始终按兵不动。 6月12日,英军发动了进攻。 海龄将最后的四百名青州兵部署在城墙最可能被突破的缺口处,自己则亲率亲卫队坐镇北门指挥。 城头的土炮一度击退了英军的首轮攻势,但英军爆破队很快用炸药炸开了西门。 战报接踵而至,青州兵伤亡过半,象山炮台守军全部阵亡。 城破之后,进入了更为惨烈的巷战阶段。 据《京口八旗志》记载,残余的清军退入街巷,与英军展开了逐屋争夺。 一名旗兵肠子流出,仅用腰带草草扎住伤口,便抱着炸药桶滚入敌群。 正是在这种绝境下,海龄带着最后的四十名亲兵试图向南门突围,却在途中遭遇了妻儿。 面对丈夫赴死的决心,妻子没有哀求。 妻子的殉节,彻底点燃了海龄和残兵心中最后的热血。 他们冲向英军的结局已无悬念,但这最后的冲锋,却赢得了对手的敬畏。 英军后来承认:“满兵作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和炮眼都是短兵相接而攻陷的。” 此役英军死亡185人,远超之前历次战斗的伤亡,其中英军98团就阵亡60人,一艘名为“欧琴号”的储藏船更是全船覆没。 镇江的抵抗不仅来自军队。 城西布庄的伙计拆了织布机当路障,药铺掌柜带着学徒用捣药杵作战。 一位卖炊饼的老汉,抡着烧火棍打翻了一名翻墙的英军士兵,即使被刺刀捅穿肚子,仍死死咬住敌人的耳朵。 满城百姓英勇反抗,展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正是这种军民一心的血性,让镇江成为鸦片战争中抵抗最为惨烈、给英军造成最大伤亡的城市。 海龄战死殉国的消息传回京城,道光皇帝最初下谕褒扬其“为国捐躯,忠义可嘉”。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江苏巡抚衙门收到举报,时任常镇道周顼指控海龄在守城期间以搜捕“汉奸”为名滥杀无辜,引发民变导致城破。 道光帝连发三道谕旨,严令两江总督裕泰彻查。 裕泰经过长达两个月的细致走访核查,最终在《清实录》中留下结论。 守城期间,海龄确因城内混乱、为防止奸细活动,下令处决了十三名趁火打劫、行为可疑的地痞流氓,其余讯问后确定为平民者均已释放。 而举报人周顼,则被查明在战事危急时临阵脱逃,事后为推卸责任诬告上司,被判斩监候。 道光帝最终下旨为海龄正名:“海龄于镇江城陷时自缢殉难,已无疑议且搜获汉奸,亦止处斩十三人是周顼原禀各款系属得自传闻,而海龄见危授命,大节无亏。” 如今,站在北固山俯瞰镇江古城,碑林里,阵亡将士的名录碑上,青州兵的名字占据了整整三块石碑。 海龄,他的名字,连同镇江军民不屈的抗争精神,已镌刻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丰碑之上。 主要信源:(《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二》《京口八旗志》《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恩格斯军事文集》,镇江博物馆馆藏文献)#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116

评论列表

水木小清

水木小清

1
2025-08-06 20:32

厉害

猜你喜欢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

梦幻星河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