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章的署名,顿时,她心跳加速激动万分。 美国一办公室里,华裔职员吴若兰正翻阅着最新一期的中国《光明日报》。 当她看到文章署名时,竟然发现了一个名字“吴天一”! 这个时候她已经找了哥哥三十年了,始终杳无音信。 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一次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那么这个在青藏高原上研究医学的“吴天一”,会是她的亲哥哥吗? 吴天一,原名伊斯玛义·赛里木江,1935年出生于新疆伊犁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童年时,他跟随父母迁居南京,这次有了这个新名字“吴天一”。 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安稳总是短暂。 1949年,年仅14岁的吴天一即将选择不同的人生。 在当时处处都是战火的年代,大多数人想着都是保命要紧。 他决定随国民党部队撤离大陆,前往台湾。 正是在这个时候,还没成年的少年吴天一决定留下来,读书报国。 虽然父母一把鼻涕一把泪想要带走这个唯一的儿子,但是他却始终坚定的要留下来,守卫着这片国土。 此后,从此天各一方,音讯全无。 留在南京的吴天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常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而显得瘦小。 但报国的志向却始终没有忘记。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6岁的吴天一满腔热血报名参军,渴望保家卫国。 但因年龄太小、身体条件不符,未能如愿。 不过好在部队领导看到了这个少年的志向,将他保送到中国医科大学深造。 吴天一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学习异常刻苦,连续六年名列前茅。 他不仅埋头书本,还注重锻炼,体格日渐强健,甚至在大学体操队里练就了一身腱子肉,被同学们戏称为“胸大肌”。 1957年,吴天一毕业,此时朝鲜战事已近尾声,他作为军医被派往志愿军设在平壤的512医院,救死扶伤。 一年后,他回国被分配到了解放军516医院。 然而,他并未安于现状。 1958年,国家发出“支援大西北”的号召,23岁的吴天一响应号召,踏上了青海这片的土地。 那时的青海,荒凉、艰苦,与江南的温润截然不同。 在青海的医院里,吴天一遇到了一个让他刻骨铭心的病例。 一位同样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年轻战友,被一种高原肺水肿折磨得面色青紫,口鼻不断涌出黄色浓痰。 短短数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在痛苦中离世,却无能为力。 战友的牺牲,让吴天一痛彻心扉,也让他找到了毕生奋斗的方向。 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攻克高原病,绝不让战友的悲剧重演! 然而,在当时中国在高原医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他只能重新开始。 吴天一意识到,要了解高原病,必须深入高原人群,进行最基础的调查研究。 从此,他的身影便常年出现在风雪弥漫的青藏高原上。 吴天一和他的团队靠着一双脚,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跋涉。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考察中,吴天一遭遇过六次严重车祸,造成全身14处骨折。 最惊险的一次,断裂的肋骨差点刺穿心脏,幸亏被当地牧民及时救起。 这份用生命换来的研究,终于填补了国内高原医学研究的巨大空白。 1980年,他将部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高原适应的强者》,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他未曾想到,这篇学术文章,竟成了失散亲人寻找他的开始。 在美国的妹妹吴若兰看到文章署名后,通过中国驻美总领事馆等多方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吴天一的工作单位。 1981年底,当吴天一回到单位时,同事带来了那个让人激动的消息。 他的家人找到了! 电话接通后,时隔32年,吴天一再次听到了父母和妹妹的声音,一家人泣不成声。 不久后,吴天一赴美探亲。 这个时候,他终于和白发苍苍的父母再次相见。 团聚之后,父母恳求他带着妻女留在美国。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也向他发出邀请,提供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但吴天一最终,选择告别亲人,回到了那片高原。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青藏高原,我的事业在那里,那里的病人需要我。” 回国后,1985年,已年五十的他,为了进行“不同海拔民族高原适应性”这一重大课题研究,带队挑战海拔6282米雪山。 在一次科考途中,他乘坐的吉普车不幸翻下陡坡。 这次事故造成他四根肋骨骨折,髌骨粉碎性骨折。 然而,仅仅休养了105天,这位“铁人”医生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的坚韧和成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吴天一数十年心血的结晶,在21世纪初得到了最辉煌的验证。 他获得了国家科技奖、“七一勋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至高荣誉。 然而,对他而言,最珍贵的勋章,是高原百姓的健康笑容,是那14万铁路建设者平安归家的身影。 主要信源:(光明网新闻中心——吴天一院士的“光明情缘” _光明网)#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980年,美国。一位女士正翻看来自国内的《光明日报》,不经意间,眼睛扫过一篇文
梦幻星河缘
2025-08-06 11:44:03
0
阅读:493
用户13xxx19
有理想有抱负有行动的伟大的中国人
瘦马西风
[点赞][点赞][点赞]
祖国万岁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