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两颗话梅128元?”店员微笑着递过小票,女子盯着屏幕上“7160元/千克”的标价愣了三秒,耳边嗡嗡作响,这年头,连话梅都成了奢侈品? 近日,一家门店因高价话梅登上热搜,一名消费者购买两颗名为“清香话梅王”的蜜饯,结账时被收取128元,折算下来每公斤售价高达7160元,远超普通话梅价格数十倍。 事件曝光后,网友炸锅:“这哪是话梅,分明是‘刺客’!”有人质疑所谓“稀有原料”是否真值这个价?毕竟罗光梅的种植成本、工艺价值从未公开。但也有人认为,奢侈品市场本就多元,有人愿为稀缺性买单无可厚非。 对此商家解释,店内不仅明码标价“每50克358元”,还贴有“理性消费”提示,店员称会口头提醒顾客。但问题在于,“明码标价”是否等同于“合理定价”?毕竟对普通的消费者,话梅仍是童年记忆里几毛钱一包的零嘴。 大多数人认为高价话梅的争议点并非标价本身,而是商品价值与价格严重错位。一颗话梅再稀有,终究是零食,而非收藏品。类比日本天价蜜瓜或法国黑松露,它们的高价往往伴随着稀缺性,而话梅的“贡品”标签是否经得起推敲? 更值得警惕的是,“克单价”成了如今一些商家的营销策略,称重时,消费者难以直观感知总价,直到结账才惊觉“中招”。尽管商家辩称已做提示,但以“50克”为计价单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价格的敏感度,也正是这种“合法但不合理”的定价技巧让许多人在支付的时候犹豫不决,大感心疼。 而且这并非“话梅刺客”首次引发争议,早在2024年,南京德基广场的一家店就因单颗话梅售价71.6元引发讨论。这说明高价零食的市场策略已经不是个例,而是部分商家刻意打造的“轻奢”消费模式。 那么,我们作为消费者该如何应对?首先,看清计价单位,避免被“克单价”误导;其次,破除“面子心理”,发现价格远超预期时,大胆说不;最后理性消费,别为虚无的品牌效应买单。 两颗话梅128元,刺中的不仅是钱包,更是大家未来对消费行为的放心程度,虽然市场经济允许高价商品,但一定要拒绝“伪奢侈”的物品。 信息来源: 环球网丨《两颗话梅128元,顾客称在杭州遭遇“话梅刺客”,商家:原材料稀有》 极目新闻丨《两颗128元,杭州现“话梅刺客”?商家:原材料稀缺,价格有提示,市场监管部门回应》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就差明抢了!”近日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
剑指天涯笑江湖
2025-08-06 13:42:5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