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在南通的夜色中骤然响起。天亮后,百姓发现了三具穿着新四军军装的遗体,而汤景延和他率领的通海自卫团已不见踪影。 几天后,汪伪政府的报纸大肆宣扬:“汤景延率部归顺,授外勤靖卫团!”消息传开,南通百姓痛骂汉奸,新四军内部更是群情激愤,连长们拔枪请战,连老战友施亚夫也悲愤不已,誓要铲除叛徒。 然而粟裕压下了所有怒火。只有他和极少数核心干部知晓真相,那三名“战士”其实是已被新四军判处死刑的叛徒,换上新四军服上演了一出精心设计的“苦肉计”;汤景延递出的“投名状”,实则是他亲手签下的生死状。一场代号“汤团行动”的惊天卧底计划,在绝境中悄然启动。 1943年春天的苏中,笼罩在日军“清乡”的阴霾下。一万六千多日伪军如铁桶般围困南通、海门等五县,扼住了新四军在长江南北交通的咽喉。一旦失守,江南的新四军十八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粟裕在地图前踱步,日夜难眠。硬拼?弹药粮秣告罄,战士们饥疲交加。撤退?苦心经营的根据地一旦丢失,南北联系将被彻底切断。焦灼之际,汤景延送来一份绝密情报:汪伪特工头子姜颂平正在策反他,许以高官厚禄。 “将计就计!你带全团‘投敌’!”命令一出,指挥部哗然。政委拍案而起:“六百多官兵深入虎穴,稍有差池就是全军覆没!”但粟裕看中了汤景延无可替代的优势:他曾在国民党军中担任炮兵中校,与一些伪军头目有旧交,平日言行不拘小节,在日伪特务眼中,他本就是“意志不坚、可能叛变”的理想人选。 汤景延沉默良久,只郑重提出一个请求:“若我牺牲,恳请组织为我正名。” 4月15日深夜的“叛变”行动,充满了紧张与牺牲。汤景延率部与崇明警卫团“激烈交火”,枪声中混杂着战士们真实的泪水,为穿上那身象征耻辱的伪军黄皮,几个血性汉子痛苦得捶胸顿足。疑心极重的姜颂平派人现场查验,看到确凿的“新四军”尸体才稍减疑虑,赏下一千大洋。 为获取信任、套取情报,汤景延白天不得不周旋于汉奸之间,陪吸大烟、出入风月场所,夜里回到住所,常常用凉水浇头以保持清醒。 伪军头目张北生眯着眼试探:“新四军待你不薄,为何反水?”他端起酒杯,故作颓然:“抗日?看不到出路啊!”六百余名官兵被日伪刻意分散,安插在绵延两百多里的十几个据点里。团部四周布满监视,隔壁是宪兵队,对面就是特工站,抬眼望去,处处是黑洞洞的枪口。 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六月。日军突然将他押至郊外小树林,师团长小林信男用枪抵住他的后脑勺,厉声喝道:“你是假投降!”汤景延瞬间冷汗浸透后背,却强作镇定,坦然笑道:“太君若不信,开枪便是!”枪声响起,子弹擦耳飞过,又是一次残酷的试探。 “汤团”如同一枚深扎敌腹的钢钉。表面醉生梦死,暗地翻江倒海,团部隐藏的秘密电台昼夜不停,将日伪“清乡”兵力部署、扫荡计划等重要情报源源不断送至粟裕手中。 以开办“协记公行”经商为名,在青龙港码头建立秘密交通线,掩护干部转移、输送紧缺药品,成功撕开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巧妙利用日伪矛盾,策动伪军内讧,借日军之手除掉了作恶多端的汉奸队长。 日伪军陷入巨大的困惑。明明精心策划的突袭,新四军总能提前转移;刚运抵的军火仓库,转眼就被游击队端掉。怀疑的目光屡屡投向汤景延,他总能不动声色地化解,有时塞给前来“检阅”的官员几包银元:“兄弟们辛苦,行个方便!” 九月秋风渐起,粟裕的密令终于传来:“时机已到,破腹而出!”如何将分散各处的六百多人安全撤出?正苦思良策时,二营长周显才的未婚妻前来探亲。汤景延灵光一闪:“办喜事!大宴宾客,请全镇的日伪头目都来喝喜酒!” 9月29日,金沙镇张灯结彩。特工站长翟光耀搂着“新娘子”灌酒,伪警察局长在牌桌上赢得满面红光。酒过三巡,汤景延起身告退:“失陪片刻,方便一下。” 他刚跨出喜堂,预先埋伏的警卫班如猛虎下山冲入厅内,枪声大作!与此同时,十几个据点同时暴动,碉堡被炸毁,电台被砸烂。等到日伪军从混乱中反应过来,汤景延已率领六百余名官兵,携带着缴获的16车弹药和物资,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庆功大会上,粟裕紧紧握住汤景延的手,久久无言。南通百姓这才恍然大悟,那位被他们唾骂了167天的“大汉奸”,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剑,为新四军赢得战略反攻的宝贵时间和空间立下奇功。 1948年2月,时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的汤景延,在淀山湖地区与国民党军激战,身中三弹,力竭被俘。敌人将他投入地牢,施以酷刑,烙铁在他胸前留下焦黑的印记。 就义当日,他拒绝食用“断头饭”,一路高哼着革命歌曲,昂首走向苏州河畔的刑场。刽子手第一枪打偏,击中他的脖颈,见他依然挺立不倒,竟凶残地用枪托砸断他的膝盖,随后又补上两枪。汤景延壮烈牺牲,时年44岁。 本文史实综合自《团结报》刊载的《“汤团行动”:中国共产党保密工作的成功案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枪声在南通的夜色中骤然响起。天亮后,百姓发现了三具穿着新四军军装的遗体,而汤景延
帝王心术
2025-08-05 09:49:5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