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湖北巡抚胡林翼对左宗棠说:“皇命难违,

国际大碗说 2025-08-01 18:47:59

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湖北巡抚胡林翼对左宗棠说:“皇命难违,本官也无办法,但你可找一人,或许能保你性命!” 咸丰的一道旨意,险些让左宗棠这位日后的晚清中兴名臣命丧黄泉。而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他在湖南巡抚幕府的经历说起。 左宗棠连续几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不过,他虽未在科举之途大放异彩,却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见识,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中崭露头角。 永州镇总兵樊燮之前在太平军入湘期间,表现消极,可时候,却宣称自己是助力骆秉章的大功臣。 左宗棠素性刚直,对樊燮这种行径极为不齿,多次劝谏骆秉章上奏弹劾樊燮,这些话自然传到了樊燮耳中,令他对左宗棠怀恨在心。 一次,樊燮听闻左宗棠对他的弹劾之言后,怒不可遏,径直冲进左宗棠家中,在院子里破口大骂。 左宗棠本就厌恶樊燮的做派,见其如此无理,更是怒火中烧。在推搡争执中,左宗棠一气之下扇了樊燮一巴掌,并命人将其赶出家门。 这一巴掌,成为了引发 “樊燮案” 的导火索。 樊燮身为从一品的总兵,何时受过这般羞辱,他回到家后,精心炮制了一份状纸,向咸丰告状,称左宗棠身为幕僚,却肆意插手湖南军务,以巧言令色蒙蔽湖南巡抚,意图把持军政大权。 咸丰接到樊燮的状纸后,极为震怒,在他看来,若幕僚都能肆意插手军政要务,朝廷纲纪何在? 于是,咸丰下令让樊燮秘密查探左宗棠的情况,并授权其在必要时可以 “就地正法”。 得到皇帝旨意的樊燮,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终于可以置左宗棠于死地。他迫不及待地带着人前往左宗棠府上,妄图直接将其在府中斩首,再上报皇帝。 然而,樊燮行事张扬,本应严格保密的事情,却被他泄露了出去。左宗棠提前得知了自己面临的杀身之祸,首先想到的是向好友胡林翼求助。 胡林翼时任湖北巡抚,左宗棠连夜快马加鞭,直奔武昌城,来到湖北巡抚衙求见。 胡林翼听完左宗棠的讲述后,却面露难色,无奈地摇了摇头,说:“皇命难违,我实在无力救你。不过,眼下或许有一人能保你性命。” 左宗棠忙问是谁,胡林翼缓缓吐出两个字:“肃顺。” 肃顺,晚清宗室,时任户部尚书,深得咸丰皇帝信任,在朝中权势滔天。但他与左宗棠此前并无太多交集,左宗棠听闻后,心中不免绝望,心想一位大清朝的皇亲国戚,怎么可能会为他一个幕僚求情? 然而,此时的左宗棠已别无他法,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肃顺身上。 其实,对于湖南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肃顺也早有关注,他认为左宗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不便直接出面营救,于是指示自己的幕友密切关注此事,并相机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湖南籍在京的一些官员,如王闿运、郭嵩焘等人,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深知左宗棠的为人和才能,不忍见其受死,于是一同找到肃顺,请求他在咸丰面前为左宗棠说情。 肃顺虽有心相助,但他深知咸丰的脾气,贸然进言未必能起到作用。他认为,必须要先有人站出来保奏左宗棠,待皇上询问时,他才能从旁助力。而这个人选,至关重要。 经过一番谋划,郭嵩焘等人将目光投向了潘祖荫。潘祖荫乃江苏吴县人,出身名门,是咸丰二年的探花,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既非湖南人,与左宗棠也无私人交情,由他出面保奏左宗棠,既能避免嫌疑,又能让咸丰帝相信其动机纯粹。 潘祖荫经不住郭嵩焘的劝说,最终答应下来。潘祖荫的奏折很快递到了咸丰御前。奏折中,潘祖荫言辞恳切,极力称赞左宗棠的才能,并写下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咸丰看到这份奏折后,心生疑惑,便征求肃顺的意见。肃顺见时机已到,趁机顺水推舟,说道:“潘祖荫其所保之人必定可信。请皇上暂且宽恕左宗棠,以观后效。” 咸丰听后,沉思良久,最终决定下令此案慢慢审理,这便给了左宗棠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也积极行动起来。他利用与湖广总督官文不错的私人感情,从中斡旋,使得左宗棠没有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被逮捕下狱。 胡林翼还联合曾国藩等一众重臣,纷纷上奏为左宗棠辩白。他们在奏折中详细陈述左宗棠在湖南的功绩,力陈左宗棠被樊燮诬告。 在各方的努力下,咸丰开始重新审视此案。他仔细查看相关卷宗,发现樊燮所告之事多有不实,左宗棠所谓 “插手军务”“把持军政” 等罪名,并无确凿证据。而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幕府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 咸丰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樊燮误导了,便收回成命,免去左宗棠的死罪。不仅如此,咸丰还破格录用左宗棠为兵部郎中,命其随曾国藩襄办军务。这场轰动一时的 “樊燮案”,就此落下帷幕。 回顾1859年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危机,若不是胡林翼的出谋划策,若不是肃顺、潘祖荫等朝中大臣的出手,若不是众多人的积极营救,左宗棠恐怕早已命丧黄泉,晚清的历史或许也将因此改写。#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