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毅中将: 我是河北廊坊人;韩振纪中将:我是河北石家庄人; 孙毅1904年5月12日出生在河北省大城县北关村,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帮父母干农活,16岁就出门讨生活,先给人打杂,后来投身河南陆军开封补充营,从普通士兵干起,一步步升到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中校参谋。他在旧军队里见识了不少乱象,渐渐对那种生活不满。韩振纪1905年出生在高邑县东林村,家里条件稍好点,1920年考进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学了四年,1924年又进保定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当旅见习参谋,1927年转到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司令部,1930年调入国民党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上尉参谋,跟孙毅成了同事。两人背景不同,但都对旧军队的腐败看不惯,这为后来转变埋下种子。 孙毅和韩振纪作为河北老乡,在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共事时,拉近了距离,他们常聊家乡事,孙毅提起大城县的平原地带,韩振纪说起高邑县的山坡村落,这些闲谈让他们在军营中多几分亲近。1931年,部队驻江西宁都,孙毅参与赵博生等人的讨论,决定起义,韩振纪负责情报联络。12月14日夜,起义爆发,1.7万人脱离国民党,加入红军,整编成红五军团,孙毅任第四十一师参谋长,韩振纪当第十三军副参谋长。这次行动让他们彻底转向新道路。1933年,两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在红军中任职。 长征开始,孙毅担任中央红军教导师参谋长,负责护卫中央机关,但他被要求步行,跟战士们一样跋涉两万五千里,过雪山草地,队伍伤亡大,后来调到保卫团参谋长。韩振纪在军委干部团任政委,跟陈赓合作,这支队伍全是党员和干部,战斗力强,常打头阵,开路搭桥。长征中,韩振纪以走路快闻名,绰号“飞毛腿”,保障队伍前进。两人靠双腿坚持,到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完成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孙毅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参与平型关战斗,指挥部队设伏打击日军。后来他调到晋察冀军区,当参谋长和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组织训练,扩大抗日力量。韩振纪先在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任副团长,在太行山和河北南部地区作战,打击日寇。1941年,他调到新四军军工部部长,一边带部队打仗,一边搞生产,开垦田地造武器,保障后勤供给。 解放战争时期,孙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指挥胜芳保卫战等战斗,组织部队挖壕设防,阻击国民党军进攻。他还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参与多场攻坚战,巩固根据地。韩振纪被派到东北,主持后勤工作,在国民党围追下,建立军工厂,以珲春为中心,扩展到兴山、佳木斯、鸡宁、东安、哈尔滨等地,甚至延伸到朝鲜境内,生产弹药保障前线部队需要。这为东北野战军大发展提供了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孙毅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处理军务和训练事宜,继续贡献力量。韩振纪调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器管理局局长,后任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管理军工生产。1955年,两人获中将军衔,这认可了他们的资历和贡献。孙毅后来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活到100岁,2003年7月5日逝世。韩振纪1975年3月3日去世,享年70岁。 孙毅和韩振纪的经历显示,普通人通过选择和坚持,能在历史中留下印记。他们从河北起步,参加宁都起义,长征抗日,一直到解放战争,都在关键岗位出力。这不光是个人故事,更是那一代人的缩影,接地气地说,他们证明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避免了旧军队的弯路,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两人虽出身不同,但共同点多:都从保定系军校或类似背景起步,都在二十六路军任职,都参加起义长征,都在后勤和指挥上发挥作用。孙毅侧重部队训练和作战,韩振纪擅长军工生产,这互补性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体现明显。他们的贡献不夸张,就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保障了部队战斗力和供给线。
孙毅中将:我是河北廊坊人;韩振纪中将:我是河北石家庄人; 孙毅1904年5月1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01 16:32:50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