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纯视觉方案为啥比激光雷达还要好?
在懂车帝36车辅助驾驶测试挑战中,特斯拉凭借纯视觉方案脱颖而出。不是说激光雷达最先进吗?不是说单纯依靠摄像头不靠谱吗?一时间,围观群众也不知道谁的技术最好了。没关系,我们就简单科普一下,为什么特斯拉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FSD)能够“遥遥领先”。
首先,特斯拉的FSD技术路径,聚焦单一感知模态的极致优化。说句人话,特斯拉认为人类驾驶完全依赖视觉系统,道路环境本质是为"眼睛+大脑"设计的交互场景。纯视觉方案通过360°摄像头模拟人眼视野,结合神经网络算法重建三维空间,实现类似人类驾驶员的场景理解能力。相较于"激光雷达+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这种单一模态避免了不同感知设备数据冲突导致的决策延迟问题。
在马斯克的脑中,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数据采集要像人眼一样,而不是依靠车顶上的“大包”。特斯拉摄像头采用120万像素高动态范围传感器,配合自研FSD芯片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在强光、逆光、弱光等环境下保持清晰成像。其独特的光学畸变校正算法,解决了广角镜头边缘失真导致的距离误判问题。
其次是强大的算力,也就是单车搭载的芯片处理数据能力。特斯拉是设计芯片,由工厂代工,明年开始,三星电子成为了特斯拉的芯片制造商。国内车企使用的是英伟达芯片,成本较高,如果达到特斯拉车型的算力,恐怕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成本环节,国内各大车企没有什么优势。
芯片和算力不同,处理数据的架构更是大不相同。区别于现在绝大数车企使用的感知→定位→决策分模块处理方式,特斯拉采用端到端模型,直接将图像数据映射为驾驶动作。数十亿公里真实路况数据训练使系统具备更精准的场景预判能力,例如在懂车帝测试中展现的"自动绕行倒地路障桶"场景,就体现其对非标准障碍物的动态识别能力。要知道,特斯拉在国内还没数据积累,几乎是“裸考”应试,假以时日,一旦国内数据成型,其FSD将会更加可怕。
虽然特斯拉没有国内数据支持,但不妨碍我们对其海量数据采集机制热认知:特斯拉全球超500万辆的保有量形成天然数据采集网络,每辆车的极端天气、复杂路口、突发障碍等行驶数据,通过OTA上传至云端训练库。这种"实战化"数据积累远非实验室场景可比,使其在处理非常规路况时表现更稳健。
最后,是其特有的影子模式持续迭代——车辆在人工驾驶时,系统会同步运行自动驾驶算法并与人类操作比对。当算法判断出现偏差时,相关数据会被标记并用于模型优化。这种"静默学习"机制确保系统在无需用户感知的情况下持续进化,尤其适应中国等复杂交通环境。
尽管特斯拉的FSD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瓶颈。譬如,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摄像头识别精度会下降,而激光雷达可通过回波信号穿透障碍物。
此外,在法规层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要求高级别自动驾驶需具备多传感器冗余,这可能制约特斯拉FSD功能在国内完全开放。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提出,国内选装FSD需6.4万元。但是,相比其他品牌"硬件预埋+分期付费"模式,其纯视觉方案本质上降低了技术落地门槛,其"数据积累-算法迭代-用户增长"的正向循环,才是特斯拉最大的杀手锏。
额
有本事大雨大雪夜晚再测测看看纯视觉还好不好[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特斯拉当初搞纯视觉,就是为了便宜。当时它搞不定激光雷达的成本,才搞纯视觉。纯视觉算法要求太高,而且容错率低。。只是从成本角度看,与其一台车多花一两万装激光雷达,一年几十万台就是近一百个亿。倒不如把这百亿用来处理死人事故。
一一
别人的辅助驾驶,降低9成出险率。造假帝的NO.1,比老油条还高14%(2025美国车险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