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到家,却发现妻子只留下一封信就离开家,从此音讯全无。17年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敲门,张教授愣了:“您找谁?” 王承书并非普通主妇。这位女性1912年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她连续三年成绩位列第一,创下纪录,且是当时全班唯一的女生。 当男同学调侃“女生也学物理?”时,她用实力让所有人闭了嘴——不仅拿下硕士学位,还获得了燕京大学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1941年赴美留学之际,她与导师乌伦贝克一道提出气体动力学里著名的“WCU方程”,从而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大振。 美国学术界曾断言她若留在美国“迟早会得诺贝尔奖”,但1956年,她与丈夫张文裕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层层阻挠,带着六岁儿子毅然归国。 当FBI人员搜查他们的行李甚至翻查鞋底时,王承书只平静回应:“中国需要人去改变,我不能等别人建设好了才回去。” 1961年,钱三强代表国家交给王承书一项绝密任务:研制原子弹燃料高浓铀。这意味着她必须放弃已有成就隐姓埋名,深入西北荒漠,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 面对“能否继续与家人联系”的询问,她只答了三个字:“我愿意。” 在代号504厂的戈壁基地,这位曾优雅出入国际学术殿堂的女科学家与漫天风沙为伴。 资料堆满三个大抽屉,每张演算纸她都亲自验算,不到五十岁已是满头银发。 当邓小平视察时认出她:“1959年你戴大红花参加群英会,后来就‘消失’了,连丈夫都找不到你啰!”王承书只是微笑点头,继续守口如瓶。 而另一边的张文裕同样不简单。这位物理学家于1910年诞生在福建惠安的贫农家庭。他凭借勤工俭学,从燕京大学一路踏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拜卢瑟福为师。 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发明了粒子探测器“火花室”,被国际同行称为“张室”;更因发现μ子原子现象,开创了“奇异原子”新领域,该原子被学界命名为“张原子”。 当妻子失踪时,他正担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国组组长,领导国际团队攻关粒子物理。这位能洞悉微观世界的科学家,却始终解不开妻子的行踪之谜。 十七年后的1977年,张家门铃响起。张文裕将门打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映入眼帘,身后站着已成年的儿子张哲。他先是一愣,紧接着冲上前去,紧紧抱住老妇人嚎啕大哭:“妈!”这么多年你去哪儿了?” 王承书泪流满面拍着儿子后背:“妈对不起你们...”踏进家门,她发现所有摆设一如当年——张文裕守着旧居,用沉默等待诠释着最长情的信任。 而真正的团圆要等到1992年,张文裕病危之际,王承书才在病床前首次吐露真相:“文裕,整整30年没告诉你我的工作,让你担心了...”无法说话的张文裕眨眨眼,脸上浮现宽慰的微笑,当夜安然离世。 这对科学家夫妇的“奢侈”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王承书月薪280元时坚持每月交200元党费,其余多用于资助他人;张文裕一件衣服补了又补。 1992年,王承书将丈夫所留的10万元悉数捐予希望工程,于西藏萨迦县建成“文裕小学”,此乃当时希望工程所获最大的个人捐款。 两年后她去世时,又将毕生积蓄尽数捐出,仅存折中7200元零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她遗嘱里写:“虚度八十春秋,回国三十六年,虽做了一些工作,却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 这位自认“愧对人民”的老人,用三十年隐姓埋名换来原子弹的惊天巨响,用全部积蓄点亮高原孩子的读书灯,却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素材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2024-10-17 11:57
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到家,却发现妻子只留下一封信就离开家,从此音讯全无。
沈言论世界
2025-08-01 11:13:15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