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根据官方公布的消息,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十届四中全会。从改革开放以来,四中全会讨论经济议题的居多,这一次的四中全会也将聚焦于“十五五计划”、当前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那么,如何理解这次会议定在10月份召开呢?首先,还是要回顾一下过去5次的四中全会,召开时间分别是2019年10月28日-31日、2014年10月20日-23日、2009年9月15日-18日、2004年9月16日-19日、1999年9月19日-22日。总会期基本都是4天,召开时间基本都在秋季,最近的两次也都在10月下旬。因此,这次的会议时间应该也是沿袭了一贯的传统,大概会在10月中下旬举办。不过,今年10月底也有它的“两重”特殊性:第1,因为根据外界的推测,届时特朗普有可能访华进行国事访问,或者中、美双方会在10月底、11月初的韩国APEC峰会期间举办元首会晤,因此四中全会所定下的经济基调,应该也会对随后的中、美会晤带来影响。第2,在今天的瑞典中、美第3轮经贸磋商结束之后,基本确定了90天的对等关税延期,也就是从8月12号延期到了11月12号。因此,本届四中全会也恰逢中、美对等关税再度到期的关键时间节点。下一步是继续延期,还是磋商出一个新的贸易框架,恐怕也会在本次四中全会上看出一个方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10月召开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既有其惯例上的必然性,也有历史机缘上的巧合性。二十大报告当中强调未来5年风高浪急、挑战严峻,而本届特朗普上台之后的一系列关税动作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会使得这次的四中全会受到国内外更多的关注、期待和想象。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攻坚定位 本次会议将“十五五”时期定义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直面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华关税达25%)、产业链重组加速,会议特别强调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凸显通过科技自立(如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内需扩张(2024年消费对GDP贡献率82.5%)对冲外部压力。 政策工具箱的协同升级 下半年经济部署聚焦“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明确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路径包括:加快11.86万亿新增政府债券发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创新;同时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避免地方“小循环”割裂全国统一大市场。这种协同旨在巩固二季度以来经济回升势头(2024年GDP增长5.0%)。 改革与风险化解的深度平衡 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双轨并进。一方面,要求“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遏制低效投资;另一方面,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加速融资平台出清(2024年地方债化解超2.1万亿)。这种“破立结合”思路,直指传统增长模式遗留的结构性矛盾。 全球博弈下的主动塑造 选择10月会期兼具战术考量:中美关税暂停期11月12日届满,而APEC峰会将于11月17日举行。会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如优化出口退税、自贸试验区升级),既为潜在元首会晤积累筹码,亦通过“两重”建设(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强化国内产业链韧性,应对贸易摩擦长期化。 观点:四中全会的时序安排,本质是战略定力与战术机变的辩证统一。当“十五五”规划锚定科技自主与内需驱动,当政策协同瞄准地方债务与市场分割,中国正以深化改革的内聚性抵御霸权博弈的冲击性——这场会议不仅是经济路线的校准仪,更是多极秩序重构的宣言书。
印度刚说要和中美“争夺国际领导地位”,下一秒就被当着全世界打脸,印媒破大防综
【40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