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7月29日报道:“四名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就如何将缅甸丰富的稀土矿产供应从中国手中转向美国,听取了多方提案。” 两套方案的战略意图与矛盾 特朗普政府提出两种相互冲突的路径:一是与缅甸军政府谈判,促成其与克钦独立军(KIA)的和平协议;二是绕开军政府直接与KIA合作。核心目标是削弱中国对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权——中国掌握90%的稀土加工能力,而缅甸2024年稀土产量3.1万吨(占全球7.9%),其中57%出口至中国。但两种方案均需解除美国对缅制裁并降低40%关税,与美方长期人权立场自相矛盾。 地缘风险与执行障碍 克钦邦稀土矿区位于中缅边境山区,基础设施极端落后。若将矿石经陆路运往印度加工,需投资超20亿美元修建道路,且雨季交通瘫痪。更关键的是,运输路线必经中国监控区域,专家指出“中国必然介入拦截”。此外,KIA虽控制矿区但缺乏国际交易合法性,美国此举可能变相承认地方武装政权,冲击东南亚主权秩序。 技术壁垒与供应链困境 即便获得稀土矿,美国仍面临“能采不能炼”的困局。全球稀土分离产能92%集中在中国,而美印合作精炼方案需耗时数年建设设施。当前美国本土企业MP Materials依赖五角大楼2倍溢价补贴维持生产,苹果公司虽与其签约5亿美元订单,但成本远超中国同类产品30%。缺乏规模化冶炼技术,缅甸稀土无法转化为可用工业材料。 中缅关系韧性的制约作用 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均依赖对华合作: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致信特朗普求降关税时,同步接受中国10亿元地震援助;KIA矿区运输线更需借道中国口岸。中国通过中缅油气管道、皎漂港等基建项目深度绑定双边利益,而美国2021年政变后冻结与缅外交,政策信用破产使其“斡旋者”角色难以被接纳。 观点:美国对缅甸稀土的争夺是单极霸权衰落的焦虑投射。当技术壁垒、地缘风险与中缅合作网络形成三重绞索,所谓“截胡”计划实为脱离产业规律的幻想。中国真正的护城河并非矿产资源,而是数十年积累的冶炼技术生态与区域互利网络——这正是霸权逻辑最难以复制的战略资产。
特朗普这一刀砍向中俄,结果先割了自己一块肉特朗普又上头了,这回不是打中国制造
【3评论】【10点赞】